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
湖畔秋色 美味臭鳜鱼 再看一眼瑞康里 “名人战”往事 去公园散步是正经事 从三味书屋回到百草园
第14版:夜光杯 2024-11-15

再看一眼瑞康里

蔡小鸥

上世纪20年代初期,英商麦加利银行出资先后建造了瑞吉里、瑞庆里、瑞丰里、瑞源里和瑞康里五兄弟。1931年竣工的瑞康里虽是“瑞”字辈的小阿弟,但“模子”却是最大的。上海的里弄房子数以万计,但四面临路且具规模的里弄房却少见,并且一个里弄还划出两个租界,更是少之又少了;而身处两个租界的里弄还出了两位知名人士:92号的著名报人赵超构和139号的画家谢稚柳;里弄还自备个戏院:嘉兴影剧院。

去年年底搬迁时,一段视频在邻居群里播传。赵超构先生的孙辈小赵先生写下一段文字:“在92号里,我生活了14年。弄堂里,还留有我儿时的涂鸦。爷爷窝在亭子间伏笔疾书的身影、朗声夜读的样子,历历在目……感谢这则视频,它触动了我心底最深切的怀念。明天下午我会去走一走、看一看、拍照留念,一是重温儿时的记忆,二是向她告别!”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与不舍,触动着每个人,大家先后择日去了瑞康里。

我也约了星同去。星的老宅门上那只邮箱还在,它是传递我俩友谊的使者。刚读初一,我和星成了同桌,一次不合的眼神便开启了与众不同的吵架模式:不用嘴而是用笔杆吵。开始只是几句话的小字条,之后越写越长,字条变成了信件,并像模像样地放进了信封、投送邮箱,只差一张邮票罢了。慢慢地,吵架变成了期盼,两天没见信件,就会催促对方快点“骂”自己。吵来吵去,竟吵成了好朋友,小姑娘的友谊,妙不可言!星家有住家保姆,衣服不用自己洗,但是某一天,她却帮我洗了一件厚厚的灯芯绒外套……

那天,我们喝着热茶、啃着汉堡,坐在堆满旧物的房间里,东一搭西一搭地聊着陈事,间歇又沉默着,若有所思……

别了,瑞康里。让我再深情地望你一眼吧!看,这是兰家的天井,那是雯家的老虎窗;这里跳过橡皮筋,那里丢过沙包呢;在30号的“加一”小学教室里上过音乐课,在151号的幼儿园送接过我女儿……我又去看了我出生的老楼,狭窄陡直的楼梯让我触景生情:幼儿时在亭子间门口突然打起了瞌睡、滚下楼梯,小腿骨折。半个世纪过去了,还历历在目。

城市不断更新,我们从故居到异居,故居是挥之不去的情怀。乡愁,是一首欢快的童谣、一场有趣的游戏;是一间幽暗的阁楼、一个明亮的阳台;是邻里间共享的一碗馄饨、灶披间飘香的一把葱姜;是弄堂口老皮匠手里的一把铁钉、过街楼烟纸店瓶中的一颗糖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