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众的节日——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于明天闭幕,今起本报连续三天推出聚焦“名家名团首演首站”“传统文化时尚表达”“人民节日人文景观”三个主题,回望今年6月起就以柏林爱乐上海首次驻演开启至今的艺术盛会、文化盛宴。
皮娜·鲍什代表作舞剧《春之祭》(非洲版)的中国首演且唯一一站,在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艾夫曼芭蕾舞团虽然近年常来中国,但是首次与东艺签订了5年合作协议并带来新剧目《俄罗斯的哈姆雷特》以及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见左下图);靳东担任团长的中国煤矿文工团首次抵沪上演话剧《温暖的味道》之后,这个周末又带来肢体剧《俑立千年》……仅这个周末,单纯热爱舞剧和肢体剧的海内外观众就遭遇“甜蜜”的烦恼——众多中外名家名团“首演”“首站”“首发”,其中同一角色还有AB角,如何安排昨晚至明天下午场的4个时间段?还要计算好横跨浦江两岸的时间表是否来得及用餐?中外观众期待与名家名团,共唱多“首”歌。
每逢周末“首演”多
艺术节中心透露,这个周末堪称“最忙首演周末”。其实,每逢周末“首演”多,本身就符合艺术规律。看看上海的剧场档期——未来一两年内的周末三天大部分已经定好了演出佳期。上周末和上上周末,就是德国邵宾纳剧院的德语话剧《每一个女人》和《哈姆雷特》轮番上演,这两个剧目集结起来在上海的演出,就是此番邵宾纳剧院“中国唯一一站”,其中《每一个女人》也是中国“首演”。而两位实力派主演早就通过影视剧积攒了众多粉丝。主演《每一个女人》的乌斯娜·拉蒂,曾主演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片《白丝带》;扮演“哈姆雷特”的拉斯·艾丁格则凭借电影《波斯语课》和德剧《巴比伦柏林》而广为中国观众熟知。
在本届艺术节56台参演剧(节)目中,“上海首演”比例逾90%;境外演出占比逾60%,“首演占比量”和“名团含金量”再创新高——于是,周末剧场爆满。位于杨浦区的Young剧场在台风天的夜晚,门口依然聚集着没买到《哈姆雷特》票的观众,期待散场后看艾丁格一眼也好……
追溯“首次”意味浓
本届艺术节首次新增两个“上海驻演”项目。一个是新近刚收官的北京人艺“上海驻演”——绵延了将近一个月,上周末刚开完研讨会。此前,北京人艺带来5台大戏,从代表其民族话剧演艺风格的《茶馆》始,到其外国戏剧序列里排名第一的《哗变》,以及新近排演的《日出》和《杜甫》,再到老舍代表作《正红旗下》收官(见右上图,记者 王凯 摄)——连续5个周末在上音歌剧院引发观众对于“戏比天大”的感怀。上音歌剧院门口新建了一个京味十足的门头,大堂的墙壁上,嵌入了北京人艺经典剧目里的台词……还引发不少观众遥想起1988年,北京人艺首次带上5部大戏来上海演出——只是当时还不能算是“驻演”。著名演员奚美娟为本报写了一篇“五看《茶馆》”的文章,回忆起人生不同阶段对于《茶馆》和北京人艺的感悟。
另一个“上海驻演”项目出自柏林爱乐。他们自6月24日起到7月2日,在上海待了10天。他们的到来也引发乐迷对于该团此前多次来上海演出的美好回忆。
这两个世界顶流院团在上海的“首次驻演”,不仅仅有剧院演出,还有进校园的讲座交流、公益演出,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甚至还主讲了文艺党课……
事实上,有些“首”次是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但是勾起的却是观众对演出团队或其剧目,在自身成长经历里留下的印记。曾在英国留学的黄佳,早在20年前就在伦敦看过创建于1971年的日本“鼓童”的鼓乐表演;此次,她又在东艺看了这支团体的新节目《打男》(见左上图)——鼓乐团还是名为“鼓童”,但是新节目《打男》的意思是“打鼓的男人”,“童”已成“人”。
“首站”背后有名堂
本届艺术节之所以名家名团多,“首演”“首站”多,主要是源于上海有着当下颇为繁荣的文艺“码头”生态圈。今年来自俄罗斯的演出团体不少。莫斯科大剧院时隔23年重返上海大剧院,带来充满男性力量的《斯巴达克斯》,11位首席,250多人的演出团队,可谓“巨舰靠港”。马林斯基剧院、艾夫曼芭蕾舞团等继续亮出看家本领,以唯美的古典芭蕾或肢体充满戏剧性的芭蕾,冲击中外观众的眼目与心灵。从欧洲回国的文艺青年林小裴表示,近来在欧洲很难看到俄罗斯团队的表演了,但是在上海可以看到。得知艾夫曼与东艺签订了协议之后,她表示要更加积极关注艾夫曼舞台的动态,“这说明他们在上海这个大舞台上的动作更多了……好期待!”
与此同时,周末到上海来看“中国唯一一站”的外地观众也多了起来。有的剧院门口甚至设立了行李寄存专区,让打飞的来沪度周末的文艺旅人倍感温暖……他们的到来多少也带动了周边的餐饮和酒店消费,形成了文旅融合新业态。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