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天舟八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的模拟图像 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叶薇
昨天23时13分,天舟八号货运飞船由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至预定轨道,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三次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今天2时32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交会对接完成后,天舟八号将转入组合体飞行段。
后续,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进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按计划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
天舟八号携带了可支持3名航天员在轨9个月的生活物资、平台设备、推进剂和科学载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承担了天舟货运飞船电源分系统、对接机构分系统、推进舱结构与总装以及测控与通信分系统设备、总体电路分系统推进舱电缆网等的研制任务。
金牌产品练就“送货”实力
如今,空间站已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每年都将发射2艘神舟飞船、1—2艘天舟货运飞船,助力我国空间站长达十余年的常态化运营。
天舟货运飞船是目前世界上运货能力最强的货运飞船之一,发射频次已由1年2次优化为2年3次,进一步节约天地运输成本。此前发射的天舟六号、天舟七号都是改进型的货运飞船,载货空间比之前增加了24%。这次即将发射的天舟八号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200多升、100多公斤的载货量。
此次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实施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面对空间站常态化发射需求,八院研制的对接机构、太阳电池翼和锂离子蓄电池等金牌产品,展现出了强大的自信,以过硬实力保障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高密度发射任务。
目前,对接机构已经出色完成了34次对接,对接适应能力也从早期的8吨提升至目前的180吨,强大的适应能力和高可靠性为一批又一批的航天员物资进驻空间站搭建起安全可靠的“太空走廊”。
单靠稳定的连接还不够,天舟系列货运飞船采用的半刚性太阳电池翼具备轻量化、高压安全性、高承载性、展开方式简单和展开速度快等优势,为货运飞船插上了一对有力“臂膀”。
除了“快递小哥”,货运飞船还有另一个身份:可以与空间站开展并网供电,在整个空间站能源供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空间站组合体对接前,货运飞船与空间站是两套独立的能源系统;对接后,货运飞船可以与空间站互相输送电能资源。既可独立充电,也可互相充电,1+1>2,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作为天舟的“大心脏”,八院研制的锂离子蓄电池承担了飞船在发射段以及飞船入轨后太阳翼完全展开前的供电功能,为了确保各个阶段的稳定供电,研制团队通过在地面开展深度放电联试和单体电池深度放电等多个试验,确保了快速交会对接过程中飞船的能量充足。
数字化推演总装细节
天舟八号货运飞船推进舱有八个分系统和数十项总装检验要求,成千上万的数据记录着从零件、部件到产品交付的每一次变化。
推进舱总装团队的“80后”检验员李达经历了从手写记录数据到电子数据整理归档,再到如今“端到端”的数据包系统,他感受到了技术变革带来的便捷。“一份出厂质量报告的80%数据需要我们从一本本工艺文件上找出来,不仅效率低,还有可能误抄。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包’,一下子就能找到数据。”
李达提到的“数据包”是八院149厂在工艺技术改进过程中形成的数字化质量数据。149厂建立“要求端—执行端—采集端—输出端”的质量数据“流转链”,结合终端MES系统,将原本的表格化工艺记录搬到了终端系统上,形成按时间、产品类型、总装区域等分类归档,实现了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对飞船的研制状态记录、数据复查起到关键作用。
如此一来,李达只要通过“一站式”信息采集系统将每日工作记录、拍摄的照片完整、清晰地上传,就能完成数据信息更新。需要查询时,他只要轻轻一点便可查询到所需信息,从而使得总装质量数据传递更畅通。
另外,自从数字化总装系统上线后,总装现场再也看不到纸质图纸。在天舟货运飞船推进舱的三维图纸中,导管和电缆之间“纵横交错”,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数字终端设备查看它们的“真面目”,知悉它们之间的“盘根错节”,增加了总装产品的可视性和可读性,确保将设计、工艺要求真真切切地落到实处。进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推进舱操作前,研制人员要通过数字终端进行一次推演,查看每一根导管和管路之间的走向,关注每一个装配细节,仔细判断每一个产品之间的位置关系,哪里需要管路弯曲、哪些需要绑扎电缆、哪里需要留有间隙……在三维模型的“加持”下,总装操作更加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