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 重印清龙藏序卷
行书《红豆》诗
蔡谨士为赵朴初刻“无尽意”寿山石章
行书 新中国成立二十周年大庆献词卷
行书 九十述怀诗轴
行书 答章士钊庆长春词卷
王琪森
“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11月11日,赵朴初书法艺术馆落成暨赵朴初珍贵文物捐赠仪式在上海博物馆举行。赵朴初书法艺术馆位于上海博物馆东馆4楼,精选了朴老各个时期书法的精品力作,全方位展示了他的书法成就与艺术贡献,具有相当珍贵而独特的价值。
书香世家
赵朴初先生出身书香门第、翰林世家。自他的六世祖赵文楷始,连续四世出任翰林,因而青箱家学,渊源有自。他的父亲赵炜如曾拜严复为师,精于诗文书画。他自幼除了吟诗诵文外,临池学书,朝夕用功,认真而系统地临摹了晋唐明清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打下扎实的基础。
如这次捐赠的作品中,就有他一直珍藏的先祖《赵文楷行书联》,家传的墨香相伴着他的砚田耕耘。1987年,朴老访问冲绳县立博物馆时,看到了赵文楷1800年出使琉球时所书王维的《红豆》诗,诗中的“多”字改为“休”,他倍觉亲切有感而发,挥毫书写了《红豆》诗条幅:“劝君休采撷,此物最相思。”在那精湛雅秀的笔墨线条中,弥散出对先祖的翰墨情思、人文缅怀与功课汇报,因为朴老曾谦虚地说:“我的书法不能说写得很好,但每天我都做功课!”
书为心画,书如其人是中国书法的人格呈现与心志所示。原中国书协主席沈鹏曾这样评论朴老的书法:“欣赏朴老的书法,一股静穆之气拂面而来,使你如沐春风,如对高士,忘却浮躁和喧嚣,潜入深山古寺,参悟大千哲理。”而朴老这种不激不励,刚柔相济、书骨相融的书风最早可追溯到1935年他所写的《楷书贺大姨六十寿诗》。一笔工整稳健的正楷,有褚字之神韵与赵字之清丽。然而,隐藏在这件书法背后的故事更感人。大姨即是他母亲陈仲瑄的闺蜜关静之,他13岁来到上海后,就和关姨一起生活在觉园。后来关姨的弟弟逝世后,关姨将觉园等处房产卖了,将所分到的3万大洋全部给了赵朴初,而赵朴初也一分不留,全部捐出作为当时流浪儿童教育园的办园经费。由此也折射出朴老一生书品人品、德艺双馨的人生。
以书记史
朴老亦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他的诗词创作,情感真挚而意境深远、语言生动而情理并茂、卓尔不群而幽默禅趣,特别是朴老对汉俳作出了重大贡献。汉俳是以中文创作的韵文,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1980年由朴老作了定型奠基,再配合其笔精墨妙的书法之呈现,可谓是诗书合璧、意趣双畅,极大地拓展了汉俳的美学境界与表现领域。
朴老曾将自己历年的诗词整理汇编成《无尽意斋诗词选》(共四册),这些作品洋溢着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被誉为“当代诗史”。近年来,当代书坛有个共同的“天问”或是无奈的“感叹”,就是当代书法家书写的内容,大都是抄录古人的诗作,如唐诗宋词元曲等,很少有人能像朴老那样自作诗、自吟词、自度曲,完整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造诣与功力。因此,赵朴初书法艺术馆所凸显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蕴,对当代书法界是很有启迪意义与引领作用的。
墨缘结法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这是朴老的一方自用闲章,真实反映了朴老的奉献精神与使命意识。朴老作为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他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为此,朴老能以懿德冰操来爱国爱教,用自己擅长的书法为佛教服务,海内外无数的寺庙都留下了他的墨宝。而他那雍容浑穆、正大端庄的书风和佛家风范相契相合,这也就是墨缘结法,他善用佛教的“黄金纽带”来促进中外邦交,维护世界和平。
朴老一直把上海视作他的第二故乡。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情缘,是三生石上的相约相守。13岁那年,他是吟诵着“江南五月风如雨,一路山花醉眼看”来到上海的。“九一八”事变后,他在1936年参与发起了“中国佛教护国和平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因此,朴老一直关心上海的佛教发展,为玉佛寺、龙华寺、圆明讲堂等题联书匾,并担任上海佛教居士林名誉林长。1990年为觉园居士林题长联:“大悲方便,现居士身,广度有情同登正觉。水鸟树木,说上乘法,当知是处不异衹园。”朴老一生利乐众生,不懈修为、高风亮节,是为楷模。他“一不换住房,二不要警卫,三不换汽车”,展厅中还复原了朴老在北京小栓胡同1号故居中简朴的客厅和书房,那张狭小的书桌上,仿佛至今弥散出翰墨的清香。
诗书唱和
朴老的书法取法正脉,格高韵清,可谓是“追慕古人得高趣,别出新意成一家”。其运笔精到严谨而畅达稳健,线条灵动丰润而郁勃遒劲,气韵高迈内涵而清淳典雅,结构疏密有致而顾盼多姿,章法虚实相应而宽博和谐。在笔墨交替、线条行驰中可见王羲之的秀逸、苏东坡的浑朴、米南宫的洒脱与赵孟頫的婉约,并开创自己俊朗神秀、儒雅隽秀的鲜明风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而他则相当低调地自谓:“暂借旧碗盛新泉,更存薪火续灯燃。”
正因朴老的书法是将人格修为、思想信仰、文学语境、佛意禅宗等融为一体,朴老卓然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了艺术界的高度赞誉和审美认同。为此,他和陈曾寿、章士钊、马一浮、沈尹默、张伯驹、林散之、沙孟海、谢稚柳、启功、华君武、苏渊雷、饶宗颐等学林艺坛的硕学鸿儒、名士耆宿、书家画翁等笔墨联谊、诗书唱和,为当代文化界留下了不少锦绣名篇与珍贵佳作。如他64岁时所书的《行书答章士钊庆长春词卷》,写得何等精彩精到,运笔清雅灵秀而意丰味浓,气息平和内敛而神采焕发,直逼二王而韵胜度高。另外如《行书跋沈尹默论书札》《沙孟海草书曹操龟虽寿诗》卷、《谢稚柳画红梅图》轴、《饶宗颐篆书五言联》等,也堪称是当代书法的经典之作。这次朴老书法艺术馆的建立,是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现场研学的平台与创作资源的艺库。
朴老作为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也是印社120年历史上仅见的连续14年的“名誉社长”。他不仅自己捐款5000元赞助学术期刊《西泠艺丛》复刊,还推动建设成了凝聚几代印社人夙愿的“中国印学博物馆”。朴老平生得到众多篆刻家为其治印的114方印章,也整体捐出并陈列在展厅,见证着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的朴老是“一尘不染”,正如陶行知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