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倾诉、叫醒、陪聊、哄睡、安慰……这样的“情绪消费”已经成为各类平台的热门“商品”,价格从1元至上百元不等,有些销量甚至达到数十万件。媒体调查发现,其中问题不少,部分商家甚至存在“打擦边球”的现象。
现在,不少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愿意为“情绪”埋单。今年上半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报告指出,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也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热点。不少年轻人面临工作、生活压力时,往往寻求情感上的慰藉和支持。情绪消费服务如倾诉、陪聊等,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寻求安慰的渠道。
“情绪消费”为市场带来新增长点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各样问题出现:部分网店在销售页面上只展示简单的介绍图片,相关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从业人员资质等信息均未体现;一些商家可能提供低质量甚至违法服务,对消费者造成损害:在购买“情绪消费”服务时,一些商家将消费者信息用于非法目的,导致隐私泄露。
“情绪消费”莫打“擦边球”。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应要求电商平台和商家在销售页面上详细披露服务内容、服务时间、从业人员资质等,确保消费者在购买服务前能够充分了解相关情况,并应尽快制定情绪消费服务的行业标准;对于电商平台来说,除了要确保商家提供正规服务之外,也要在收集、使用、存储消费者个人信息方面加强监管,防止消费者隐私泄露等;消费者在购买情绪消费服务时,也要保持警惕和理性选择。各方应共同努力,确保“情绪消费”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