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铜狮镇纸盈瑞气 题画诗里的冬日意趣 和美共生的装饰派艺术
第15版:民间收藏 2024-12-07

题画诗里的冬日意趣

明代沈周《灞桥风雪图》

◆ 李笙清

寒冬时节,叶落树秃,堰塘枯荷,老树寒鸦,一派萧瑟景象。与美景如画的春天、碧荷万顷的夏天、硕果累累的秋天相比,冬天仿佛缺少了一些鲜活的情节。其实,冬天亦有独特之韵味,那旷野上千里冰封的雪景;那房檐下晶莹垂挂的冰凌;那“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的蜡梅;那“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的青松,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劲竹……无不诠释着冬季的深刻内涵,生动着岁时的风景。在一些古代画家以冬季为素材创作的传世名画上,冬季的美丽景色、“岁寒三友”的动人风情被画笔精心描绘的同时,那宛若画中一景的题画诗,亦给冬天增添了不一般的生动意境。

南宋画家徐禹功擅长画梅竹,素以清高自励。他绘有一幅《雪中梅竹图》,借霜风雪韵,描绘出劲竹不畏雪压、梅花傲雪怒放的精神风范。画右空白处,有六百余年后清高宗乾隆皇帝的一首御笔诗,以及梁诗正、汪由敦、嵇璜、董邦达等群臣的和诗。其中梁诗正的诗句极具特色:“只应六出让天工,姑射仙姿许略同。窗影分明怜玉瘦,不须更借月光笼。”前两句说明画家难画雪,只好让位于大自然造化神秘的“天工”,赞美雪中梅花可媲美仙子。后两句以“窗影”雪光来映衬梅的丰姿神韵,全诗尽管没有“冬”“雪”等字眼,却巧妙勾勒出了雪中梅景的神奇魅力。

明代吴中代表性画家沈周画过一幅《灞桥风雪图》,取材于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骑驴于灞桥风雪中寻梅有感而吟诗的场景。画面上群山素裹,积雪盈途,一戴笠老者骑驴过桥,冬日风光跃然纸上。画家在左上留白处题诗一首:“灞上驮归驴背雪,桥边拾得醉时诗。销金帐里膏粱客,此味从来不得知。”诗句刻画了孟浩然骑驴行走在灞桥的风雪之中,醉意有感而得佳句。虽然对冬日景物没有精心的描述,但以那些豪门富家的膏粱子弟根本体会不到置身于风雪中的那种快意,来反衬出冬季的神奇美丽,以及诗人获得灵感于风雪中吟诗的独特意趣,读来令人心生一份如诗人般踏雪寻梅的美好向往。

“清初六大家”之一的恽寿平擅画花卉、山水,他在一幅《双清图》上题诗一首,为画面增添了几许冬日的美好旨趣。诗曰:“雪晴何处觅春光,才见南枝破晓霜。未许春风到桃李,先教铁干试寒香。”古人一般以梅竹、竹鹤或梧竹合称“双清”并入画,恽寿平的这幅画却是以梅和水仙合成“双清”,结合题画诗,描绘出雪晴后的梅树“先教铁干试寒香”的凛然风骨,让人对雪后不惧严寒“破晓霜”的梅花多了一份敬意。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在一幅《梅石图》上,以行书题诗云:“风条吹出雪皑皑,珍重东皇着意栽。纵使也从春色见,肯同桃李一起开?”由描写雪景切入,突出了梅花傲雪凌霜的秉性与意境,以物比德,景物互鉴,升华了冬季的主题。

传世古画以冬季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在精心描绘冬季风景、冬季风物的同时,以题画诗加以点缀和诠释,除了对松、竹、梅等“岁寒三友”傲雪风骨的赞美,亦有雪中访友之情、书斋忘我读书、草堂高卧闲适之态的生动刻画。如明代画家王谦题画诗中的“山路雪盈尺,梅华独领春。冰魂琼作佩,冷玉蕊为神”;清代画家李方膺题画诗中的“雪意风情逸韵增,淡于秋水洁于冰”等,既展示了画家不俗的书法功力,又增添了冬季岁时的生动意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