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解敏 通讯员王笛)近期,位于普陀区长征镇伯士路与同普路交叉口的敞开绿地实现了就近利用河道水浇灌,不仅缩减了运水时间,相比自来水,在经济效益、节能减碳等方面也更有优势,为城市日常节水工作探索了一条新路径。
作为上海市先行试点的河道水浇灌绿化项目,该工程从外浜河道取水,通过过滤和处理技术,确保水质达到灌溉和清洗标准。工程的浇灌范围包括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约15公顷公共绿地。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工程每日取水量为197m3,年取水量约为1.8万m3。为确保河道水能够高效、稳定地用于绿化灌溉和道路清洗,工程建设内容还包含智能定量取水系统,从河道取水、过滤处理、提升到灌溉、清洗的全过程中,智能化取水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水质和水量,确保水资源合理利用。
与自来水制水、输水过程相比,河道水作为水源基本无损耗,且全部用于绿化灌溉和道路清洗,有效减少了自来水的使用量。在经济效益方面,此前绿化灌溉的取水主要使用路面市政用水,成本约6元/m3,使用河道水后,成本仅为0.1元/m3,可大幅降低用水单位的成本。此外,在节能减碳、改善生态等综合利用效益上,使用过滤后的河道水也有不少优势。
据悉,该工程试运行结束后,将向主管部门申请正式的取水许可证。普陀区也将针对临河新建地块的绿化灌溉需求,拟建设多处智能取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