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进入校园,被那浓浓艺术氛围所吸引,龙腾虎跃的毯子功、咿咿学唱的唱腔课、琅琅读书声的文化课、随着丝竹管弦的伴奏,昆曲、京剧、淮剧、沪剧、越剧、评弹……四处荡漾,一派生机勃勃。莲花路上的母校,已过七十周年了。
岁月流逝,冲不淡初创记忆: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华山路1448号杂草丛生的荒地上,来了一批刚从部队复员的文艺战士,先是铲除一人多高杂草,填平洼地,然后用芦苇搭起了简易草棚,在泥地上铺上几条木板就是练功房。几易其名: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几易其址:华山路1448号、复兴中路597号、中山西路1551号、莲花路211号……蜕变,记录着创业者越苦越累心越甜的乐观精神。
戏曲教育是多学科、多门类、分工精细、互相配合的工作。老师们生活上慈父般关心着学生思想品德,业务上严师般要求学生勤学苦练。武功老师教各式翻腾动作,为了保护学生在练功中不受伤,自己被打得鼻青脸肿是常有的事。教戏老师唱念做打,每个身段、每句唱腔、每个眼神、每段念白都细致耐心教着主角、配角直至龙套。昆曲班的朱传茗老师那一举手一投足都倾注了全身精气神,哪怕一个小小指方向动作,也讲解得十分细致入微,用他那吴侬软语解说:“从格搭到格搭,再到格搭。”言之不足,再舞之蹈之,伸出那特有的兰花指,随着眼睛从左至右,齐胸高度,徐缓节奏,慢慢移动,指向目标。净行(花脸)老师陈富瑞通过教唱“山门”“寄生草”唱段,加上传统形体动作,把角色“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芒鞋破钵”走天涯的悲愤心情讲解得十分透彻……正式演出时,老师们更是不离左右把场,千叮咛万嘱咐直至上场,又急忙赶到下场门为刚下场学生擦汗、换装。当学生在舞台谢幕时,老师早已汗透衣裳。这些老师中有着享誉舞台的名演员和各个门类的行家里手:有笛王之称的许伯遒、化妆大师王明禄……
忆往昔,茅草棚练功已成忆;看今朝,宽敞明亮练功房不再恍然如梦;向前望,赓续传统戏曲,谱写时代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