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1日 星期三
传统文化要“活”起来 而不仅仅是“动”起来 “白玉兰”芬芳天下的上海香
第12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4-12-15

传统文化要“活”起来 而不仅仅是“动”起来

——看故宫携手上昆推出《太和正音》还戏于民

◆朱 光

故宫是世界唯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博物院;昆剧是中国首次获得世界级非遗且目前唯一位列非遗序列榜首的中国传统文化舞台艺术精髓。历经5年深耕,故宫携手上昆,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挖掘、再现了符合当代大众审美的宫廷戏曲——《太和正音——故宫昆剧萃集(第一季)》12月11日晚在上海北外滩友邦大剧院首演。与当前盛行的让文物“动”起来的舞台剧不同,《太和正音》本身的开发过程,是一个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做到真正“活态传承”的过程,并且让宫廷戏曲“还”到民间,且让市民大众感受到原来以前宫廷看的大戏题材也源于人民。

让文物活起来,是近年来全国文化工作者的共识。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实证,是中华文明传承跨越时空传承至今的结晶。但是,文物本身不会“说话”,它的内涵与积淀,需要文化工作者来“代言”。文博工作者考古、研究出它们的“身世”;文艺工作者通过各自的艺术手段,想方设法尽可能让它们“动”起来,最好还能“活”起来。当前,全国各地的舞剧一片繁荣,其核心主题就是让各类传世之作如书画、小说、诗词乃至文豪以及各类俑等物质遗产“舞动”出或唯美或刚毅的线条,甚至“飞”起来,并且效果非凡,市场火热,乃至在海外也广受欢迎。无论是视频的一帧帧,还是手机画面的一幅幅,都有着几近完美的构图色调和朋友圈转发价值。

《太和正音——故宫昆剧萃集》把“动”起来,提升到“活”起来的第二阶段。首先,它让我们意识到物质有价值,非物质也有价值。故宫早先仅被大众认为是个“藏宝库”——价值连城的珠宝器物才有研究意义;而2014年成立了故宫宫廷音乐与戏曲研究所、2017年成立了宫廷原状研究所,意味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戏曲以及包含文物使用场合与情境的生活方式,也具有高度研究价值。宫廷原状研究所所长刘政宏透露,清宫戏、古偶剧的流行,可能会让大众对于文物和古代生活方式的真实状况有误解,而事实上何时何地使用何种当时的生活器物亦即如今的文物,以及各种文物的“应用场景”才是我们“知其所以然”的文化根本。而戏曲的发展,靠的正是清宫助推。“徽班进京”是戏曲发展的里程碑。地方戏曲为清宫贺寿,进京赴宫廷演出,形成当时的时尚潮流,继而火遍神州大地至今。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舞台艺术的精粹绵延至今,堪称“国粹”的,实以京昆为首。

其次,挖掘、复原宫廷戏曲,再演给市民观众看,实为“还戏于民”。戏曲原本就发端于两头——国家礼仪祭祀或民间田头村口。戏曲历史上的“花雅之争”,就是民间百花齐放的“花部”与宫廷帝王将相的“雅部”,谁更受欢迎的争论。而昨晚上演的三出戏《江州送酒》《中秋奏凯》和《长生殿·重圆》,在基调上就覆盖了“花”与“雅”,甚至更偏向于“花”。《江州送酒》是一出谐趣横生的文人戏,由两位丑角为陶渊明这位老生送酒,过程中发现令陶老爷迷醉的酒实为水……而诗意十足的陶渊明则表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秋奏凯》则是一出精彩绝伦的武戏,上半部分展现了小将如何在边关擒获敌将夫妻,打斗激烈到败将身后的一面令旗都被挑下,三位武将的翎子都在空中划出激战的线条。下半部,则体现出小将班师回府后与家人共度中秋的和美。敌将的妻子原本可以逃走,但是又回到沙场就擒,一句“中秋将至,夫妻总是要在一起的呀”引得观众共鸣。而《长生殿·重圆》则是最为典型的“雅部”,展现的就是宫廷故事。前两出,更让市民观众感受到原来宫廷里常看的戏也是数百年来百姓原本就喜欢的戏……

再者,此番率先复原的“节令承应戏”,是结合节气节令与传统戏曲——两大“非遗”类别,使得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真正“活”回我们日常生活的创举。春节日前已经成为世界级非遗,昆剧早在2000年就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评选非遗的榜首。非遗项目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彼此依傍,最终形成包含各项非遗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宫廷生活方式,也是围绕节令展开——在不同的节令看不同的戏曲,就是所谓“节令承应戏”,这也就是上昆与故宫,合作再现宫廷戏曲的首选方向。因而,这样的结合,不是让物质的文物或者非物质的演出单纯地“动”起来;而是让蕴含文物和演出的“生活方式”“活”起来后,回归到我们当前的日常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活态传承”。

如今,传统文化已经不仅仅是参观博物馆或者美术馆里的文物观赏,然后“把博物馆买回家”的文创交易,抑或让文物如动画片那样动起来的各种舞剧表演,更是自《太和正音》起开创的台前幕后的优秀传统生活方式的“活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