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谢芳走了 《青春之歌》永存 “喜儿”“白毛女”回娘家 藏书中的文学巨匠
第10版:文体新闻 2024-12-19

藏书中的文学巨匠

纪念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藏书展昨在京开展

120本藏书,尽管泛黄,依旧滚烫而有力。12月18日,“美的丰富矿藏——纪念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藏书展”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携手上海市作家协会、巴金故居共同呈现,展览所在的建筑外悬挂着巴金题写的馆名,文学馆内也处处有巴金手掌温度的铜铸把手(见上图),通过这场展览,观众得以再次走进巴金的文学世界。

岁月如歌 书海铭心

“巴金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他把心真正交给了读者。”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说。这次跨越时空的连接,通过展览中的每一本藏书,将巴金的文学历程娓娓道来。

从被巴金称为“我最早的著作”的《海行杂记》开始,到《灭亡》《死去的太阳》《春天里的秋天》,再到“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抗战三部曲”等,每一种版本都镌刻着不同的时代印记,留有作者本人翻阅和批注的痕迹,呈现其创作轨迹与时代印记。

巴金的藏书,种类繁多,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翻译等多个领域。在那些翻译作品中,巴金通过对外国文学的吸收与融汇,展现了他宽广的胸怀与深刻的思想。

巴金曾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展览的设计与互动环节,更是让人感受到巴金文学的温度与深度。展厅的色调取自中国传统绘画,青色与暖黄的交织象征着巴金思想的悠长生命力与温暖情怀。

家中春秋 书房留香

著名画家罗雪村手绘的巴金书房(见右上图),装帧成了现场的“书之屋”互动装置,左边的窗外是春天,右边的窗外是秋天,让观众如同走进了“家·春·秋”三部曲。窗台边摆放了一束瓶插鲜花,每周都将有新鲜的色彩装扮这间书房。观众不仅能翻开巴金的经典作品,沉浸于他的文字世界,还可以在盖章区领取纪念卡片,带走一份属于自己的文学记忆。

巴金有多钟情于书籍?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在巴金的书信集里看到了巴老“一掷千金”买书的证据。1952年,巴金即将奔赴朝鲜战场参加创作组前,在北京买了六大包书寄回家,次年第二次入朝,又在北京买了七包书寄回去。之后他几次三番在信中提及,因为钱不够,请家人汇几百元来。这些在北京购得的书当年寄回了上海,如今又回到了北京。

巴金晚年最大的心愿,是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他把自己的稿费捐出来,把珍藏的图书、期刊、手稿、书信捐出来,这些都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珍藏。“巴金先生想象不到的是,他当年的一个提议、一个念想,让我们有了世界上最大的文学馆,普惠我们这么多文学研究者和大众。”周立民说道。

尽管巴金并未亲眼见到新馆落成,高莽绘就的《巴金老人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实现了他的遗愿,画作中,巴金就站在文学馆前,面带微笑。已故著名版画艺术家刘岘的女儿王人殷昨天在开幕式上也将父亲创作的版画《巴金》捐赠给文学馆。

思想深处 书友情长

巴金与时代的同行者共同书写了现代文学的辉煌篇章。展览中,巴金曾主编和参与出版的《文学丛刊》《译文丛书》《近代文学译丛》等系列作品一一呈现,见证了艾芜、曹禺、何其芳、萧乾等众多当年的文学新人的成长。

在与友人的书信与赠书中,观众可以看到巴金朋友圈里真挚无私的情谊。冰心、叶圣陶、曹禺、丁玲等文学大家,都曾与巴金结下深厚的友谊。冰心赠言“巴金老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些赠书的扉页和书信的落款,记录下的是跨越岁月的真情与心意,也是巴金一生文学创作的温暖背景。正如巴金所言:“朋友们给我的东西是太多、太多了。我将怎样报答他们呢?但是我知道他们是不需要报答的。”

这场展览将持续至明年2月28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富矿藏中,巴金的世界依旧鲜活。

驻京记者 赵玥(本报北京今日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