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凌
2024年7月,《娜斯佳的眼泪》中文版面世,至此,德国作家娜塔莎·沃丁的“马里乌波尔三部曲”中译本出齐,让中国读者对远方的苦难、苦难中的人们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都说时代的灰尘就是普通人的大山,这一粒灰与那一粒灰有一样的质地,这一座山与那一座山下的眼泪也有一样的苦味。
“马里乌波尔三部曲”的前两部通过挖掘父母的家族史,引出“东方劳工”的被遮蔽的历史。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从东欧国家俘掠、欺骗了数百万人口来填充德国的工厂、矿山和农场,强迫他们佩戴标志在非人的条件下劳动,这些人被统称为“东方劳工”。他们在战时经历了残酷的压榨,战后又因通敌嫌疑很难归家,部分人只好在德国专门设立的“流亡营地”生活,他们没有国籍,却有语言和文化的隔阂,成为饱受歧视的边缘群体。而有关“东方劳工”的书写也少得可怜。
娜塔莎·沃丁本人在德国的“难民楼”长大,母亲在她十岁时自尽,父亲终生离群索居,对一切三缄其口。由于俄语是娜塔莎的母语,她从语言学校毕业后从事翻译工作并曾暂住莫斯科,逐渐成长为一名作家。她之所以去追寻家庭历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要解决自己的内心危机,她迫切想知道母亲的过往、父亲为什么那么暴力地对待她。在还原了父母一生的遭际后,她既原谅了母亲,也原谅了父亲。例如她懂得了父亲为什么对家庭大扫除的要求如此之高,因为在青年时代的强制劳动营地里他曾生活在极端肮脏恶劣的环境;又比如父亲为什么那么沉默,因为在高度压迫的环境下,说错一句话就有断送生命的危险。遭受了心灵巨创的母亲,采取向内的自我攻击方式;同样遭受了心灵创伤的父亲,则采用向外的攻击方式,向弱小的女儿施暴。时代给“东方劳工”造成的创伤不仅伤害劳工本人,也以这样的方式跨越代际,伤害了下一代。
如果说《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和《暗影中的人们》分别追寻母亲家族的历史和父亲家族的历史,《娜斯佳的眼泪》则将目光投向朋友的家族,揭示“新东方劳工”的境遇。1991年苏联解体。娜斯佳原本是乌克兰最大的建筑联合企业里的高级工程师,领到的最后一笔工资是一小袋大米。她的女儿“黑”在了荷兰,为了养活小外孙,娜斯佳不得不想尽办法来到柏林,当清洁女工,做一切可以做的工作。她甚至不得不嫁给一个经历可疑的德国工人,只为了获得一个居留的身份。虽然温饱无虞,娜斯佳却始终有格格不入之感,听一张俄语唱片都会让她泪流满面。作者说:“从她的泪水里,我一下子又看到了我母亲的那份乡愁,那种无边无际、无从医治的情感”——新老两代人隔着四十年的时空,在“思乡”上却是如此一致。在全书最后,有了德国国籍的娜斯佳一心想回故乡,临别之际,她第二次流下眼泪,眼泪中的成分过于复杂,已经难以用文字解释。
“马里乌波尔三部曲”是介于“小说”和“非虚构写作”之间的作品,不以文学技巧取胜,而以小人物的故事动人,属于近年“书写记忆”大潮中的一员。这一“记忆”容纳了更多的平凡、情感和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