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略说《胡适留学日记》汇校本 《兼容的盒子》:上海社区市场里的有趣艺术实验 《文脉的演进》:鸟瞰、探微、梳理、刻画中华文脉 不在庙堂也可在专业岗位中践行人文理想 书写两代小人物的泪与情
第14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4-12-22

《兼容的盒子》:上海社区市场里的有趣艺术实验

◆ 朱 红

带着欣欣然的热切,读了《兼容的盒子:小商品市场里的152个艺术游戏》。作者夏意兰和保罗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他们于2011年至2017年,在上海新华路小商品市场所做的题为《兼容的盒子》艺术实验过程,前后6年,152期活动,低调却十分精彩。

我不是当代艺术的爱好者,也缺乏专业的艺术鉴赏水准,对艺术的各个种类与流派很少研究。作为上海城市文化历史的关注者、中外文化交融的友好使者,以及他们的理想与付出,是触发我感慨的缘由。

上海土著夏意兰和她的先生保罗——一个来自浪漫之乡的法国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在上海这个充满变幻与生机的氛围中,在市井小巷,兴致勃勃地探索着展览形式之外的新工作模式。在几年的系列实验中,他们分工默契、珠联璧合,将这个杂货铺的有限空间打造得独一无二、有声有色、兼容并蓄,在当代艺术史特别是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留下值得肯定的一抹亮色。

读《兼容的盒子》,还喜欢作者温暖有趣的文字。通过夏意兰的笔触,每一个项目的创意来源、制作过程、奇葩意外,以及貌似毫不相关的林林总总,就像一页页舞台说明书,简单明了地作了提醒。细致的观察、轻盈的节奏、灵动的语言,常常令人忍俊不禁。莞尔一笑中,又有精到的感悟。试想,假如用太过艺术哲学的语言、干涩难懂的概念,这样有益的艺术实验也许就很难有趣了。

认识夏意兰的时候,她还是一个孩子。后来,她考上上海戏剧学院,再后来,她又去了法国留学。一晃多年过去了,偶然得知她在街道做艺术活动。没承想,《兼容的盒子》的故事看似平凡,竟是有思想、有目标、有影响的艺术实验。其中的策划与执行,我们已经在书中领略,但围绕这些方案的前后背景,两位实验运作人付出的心血与功夫,令人敬佩。大到邀请海外艺术大家,小至为艺术家备好一桶满意的油漆;既要为留学生寻找实验材料提供方便,又要平息杂货铺里里外外的突发事件……包罗万象,无奇不有。

保罗那句“这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世界看中国、看上海的认知。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在这个实验的盒子里,满怀喜悦、不辞辛劳,让更多的年轻艺术家留下了创新的痕迹;让更有默契的艺术爱好者找到沟通的密码;让贩夫走卒在日常无意识中瞥上一眼;更让世界的另一端记得在上海某一个集市有艺术实验发出的微光。

这是一件多么有价值的事!看似平凡,实则不易。他们选择做艺术实验。所谓的实验,就是一场不能预计结果的活动,一次不带营利目的的兴趣尝试,一个可能会失败的冒险。他们好像很笃定,一次偶然的逛街便触发了不可抑制的实验欲望,然后就磕磕碰碰地走了下去,还让所有的方案都如愿以偿地进行到底。

艺术是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把艺术作为人生追求的人,始终都值得被尊重、被感谢。当然,包括这背后所有默默无闻的支持者,尤其是或许不理解但无条件充当后盾的亲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