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晶
棒球运动员托马森没有想到以这种另类的方式蹿红并被世人铭记:“他站在打击区不停地挥棒,却不过是在刷新自己被三振出局的纪录。他虽拥有优秀的身体素质,但不具备对这个世界而言有用的功能。”这一现象被日本前卫艺术家兼作家赤濑川原平借用和定义为“超艺术托马森”,意指多余而没有任何作用的冗余物品,尤其是作为建筑物或建筑环境的一部分的遗迹或结构,以及将这些冗余物品作为概念艺术品的现象。
《上街!寻找超艺术托马森》在上世纪80年代风靡日本,至今不衰,成为“路上观察学”“考现学”的经典著作。它从艺术与生活的交汇处切入,对都市空间进行漫游、观照。作者诙谐、调侃、充满自嘲精神的文字背后,是对都市现代化进程的严肃思考和对日常风景的探寻和剖析。
“超艺术托马森”无处不在,关键是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高悬楼房空中的“无用门”、纯粹的楼梯、废弃的烟囱、仅剩六分之一的电线杆、突兀的石柱……街头的“超艺术托马森”俯拾皆是,在一座正处于转型期的城市中更是如此。“当一座古旧的城市在苦痛中蜕变成一个崭新的城市时,托马森会在这磨合的嘎吱嘎吱声中一个接一个诞生,而后逐渐消失”。作者看中的是“原生态的野蛮生长”和发现的乐趣。面对独立空中的“无用门”,作者鼓动诗意想象的翅膀:“使用这扇门的人,一定是超级大长腿叔叔。不然就是长着翅膀的鸟人,从东京塔的顶端飞过来,一边在空中扇动翅膀,一边从外侧咚咚敲门。”而对一处离地七八米高的路口转弯镜,作者不由得感慨:“若要使用转弯镜,就得先把车停下,再努力爬到最高处,才能知道是否有车辆从左右方驶来。在这种情况下,转弯镜到底能发挥什么用处呢?”无法付诸实用的公共交通设施,折射了城市管理者的粗疏。
关注细节、谨慎、对小事斤斤计较的特点,经常被归结为日本人的性格画像。赤濑川原平也将这种特征演绎到了极致,他把“超艺术托马森”细分为庇檐型托马森、爱宕型托马森、原爆型托马森、阿部定电线杆和植物型托马森等多个种类;并从1982年开始在日本摄影杂志《写真时代》上连载有关托马森的文章,同时公开向读者征集各地的托马森,在日本刮起了一股寻找和发现托马森的热潮。作者是这样解释“超艺术”的:“艺术是能发挥作用的有用之物,即便没能给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帮助,至少在艺术领域是有用的。而所谓的超艺术,就算是在艺术领域也毫无用处,是对全世界、在全方位而言都无用的东西。”无用却有趣。托马森是发生在人工空间里的畸变,沿着都市不动产的活断层出现。就像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一样,托马森也只有在一双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中才能闪现别样的光芒。自然地流露,自然地欣赏,不带去丝毫的纷扰,这也是一个City Walk观察家应有的随性风范。
“美的价值仅仅通过观察而诞生。”赤濑川原平带着敏锐、幽默、戏谑、童趣,闲逛街头,以无目的的漫游,在城市扩张的效率之外,保卫无聊,呼唤不为任何事物所用的自由。在大家都行色匆匆,对每天生活的城市麻木或习以为常的当下,这本书提醒我们时不时放慢脚步,留意一下周遭的世界,人生可以有一些低效和无聊的时刻,至少让我们可以卸下舟车劳顿的倦怠,短暂地找回自己。City Walk让人着迷之处正是可近距离感知新价值观的机会,撩拨着人们的冒险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