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浦江
“告诉你们我为什么不畏惧死亡。一个人文学者,有一流的作品可以传世,能够培育出一流学者来继承他的事业,还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顶多有一点遗憾而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辽金史、民族史学家刘浦江先生离去已经十年了,但他留下的话语却依然振聋发聩。
为缅怀这样一位赤诚而豁达的学者,中华书局特将刘浦江的四部著作整合为《刘浦江著作集》,在新年伊始推出,并在日前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联合主办《刘浦江著作集》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全国史学家汇聚北京,为这套辽金史研究高峰之作的出版送上祝福。
垦荒的乐趣
1988年春,刘浦江调入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当时担任中心主任的邓广铭布置给他的第一项任务,是彻底解决《大金国志》一书的真伪问题。他把这部并不算厚的书足足读了半年,逐条查找它的史料来源。这是他接触辽金史的最初契机。坐标的最终确定,是1992年8月的事情。那一年,刘浦江31岁:“那毕竟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抉择,我越来越确信这一点。”
做辽金史研究,让刘浦江时不时有一种垦荒的感觉,与唐宋史学界那种风光的场面不可同日而语。但他偏偏沉迷于旁人难以体味的乐趣,沉潜其中。曾有人建议他请一位前辈名流为《辽金史论》作序,被他断然拒绝了。他的观点是,既然是学术著作,何须来这种俗套?如果连这点自信都没有,即便有名家捧场又能怎样?
这次的《刘浦江著作集》系将中华书局出版过的《辽金史论》《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正统与华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宋辽金史论集》四部著作整合再版。除重新校对文字外,主体内容并无更动,同时每书后皆附刘浦江论著目录,以备读者检核参考。
学者的风骨
北大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说起老同事如此评价:浦江是如今世上不多的理想主义者,更是孜孜以求的实践者。他以自己53岁的一生,以自己的学业成就、学术精神、学人气质,呈现出“学者”二字的真切意涵。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姚大力看到刘浦江的著作集,心酸和遗憾瞬间涌上心头,“浦江走得太早了,哪怕再有十年二十年,他的著作集将会比今天看到的不知道还要丰厚多少”,如今中国辽金史研究有了很大进步,刘浦江和他的学生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也让姚大力感到可以一定程度上告慰老友。
“只要这本书还有人读,它就将把这种真诚传递给每一个读书人。”刘门弟子至今还记得老师在1998年的夏日子夜写下的这句文字,他们也依然相信,在未来更多的十年里,会不断有人在这部著作集中收获真诚与感动。
驻京记者 赵玥(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