刈谷
在人们的印象中,青苔是一种卑微的植物。
它生长在山涧阴暗的角落,匍匐在寺庙潮湿的石碑,寄居在雨季的树干上,毛茸茸的。叶绍翁有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叶绍翁只做了个朝廷小官,一生多隐居酬唱。《游园不值》,尽管描写了春色的喧闹,却反衬出作者的孤寂。像刘禹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门前的台阶上,都长满苔藓,很少有人拜访了。
若说写青苔的景色,许多诗人都写得惟妙惟肖,生动可人。如王维的《鹿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晏殊的《破阵子·春景》:“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程颢的《郊行即事》:“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李商隐的《端居》:“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顾况的《游子吟》:“苔衣上闲阶,蟋蟀催寒砧。”这些诗句,读来让人觉得有形有影,有声有响,韵味十足。
写青苔的古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当数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如此阴暗潮湿之处,也报之以生命之歌。它连一丝阳光都得不到,也依然幽然生长,自信满满。
一首诗,一段情怀。袁枚先后在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因为官勤政、仕途不畅,乾隆十四年,辞官归隐南京小仓山。他感受到体力之渺小,也体悟到生命之伟大。对于“苔花如米小”,我专门去阳台上,看了一眼所养的青苔。五月底,它的花已开败了。空石上,有一条细长褐色的茎,茎头的花比米粒还要小。
在小仓山,袁枚还有一首咏苔五绝:“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青苔,从来没有见识过斜阳之美,是可惜,还是庆幸呢?又或者,如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青苔,或许根本不必要知道斜阳的艳丽。
其实,我种过不少草木,诸如海棠、茉莉、桂花、赤楠,它们多因土壤、气温、水分、营养,而黯然离去。唯有青苔,似通灵性,无人喝彩,却骄傲地活着,悄然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