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2日 星期三
2025上海新春音乐会奏响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序曲 四地分会场亮相与北京联动 与AI共舞
第11版:文体汇 2025-01-18

与AI共舞

《入梦》开启“元舞际·跨越2024”

王佳俊与AI共舞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如梦似幻的轻纱薄雾间,一个俊逸的身姿随性而舞,他身后的那团云如影相随,追逐着他的舞步和每个细微动作,云也有了变化万千的姿态。这是王佳俊和他AI新舞伴的首秀,这段不足3分钟却令人眼前一亮的开场舞,拉开了上海歌舞团原创舞蹈展演“元舞际·跨越2024”的序幕。昨晚,这台艺术和科技双向奔赴的创新展演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实验剧场亮相。

艺术科技 相辅相成

虚实交织梦境和现实,传统与未来能否相拥?这段开场舞虽被命名为“AI秀+独舞《入梦》”,但王佳俊却是把它当作双人舞来跳的:“我们用整整1个月的时间来磨合,我的新舞伴看不见、摸不着却又仿佛就在身边,‘她’会随着我的舞蹈延伸出无限形态,但有时又需要我的迁就和呵护,这感觉很神奇。”

梦中的这团云在他看来就像是宇宙里的某种元素,而现实中,“她”是AI交互的产物。由上海歌舞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倪冰冰教授团队、新媒体视觉剧场戴炜团队共同打造的“她”,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动作提取并生成数字人特效的算法,通过精准的动作捕捉和深度学习技术,实现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实时互动。

问倪冰冰是“先科技再艺术”还是“先艺术再科技”?他解释:“先有舞蹈雏形,我们创新性地通过单目视频分析实时提取舞蹈演员的关键动作,并将其转化为数字数据,包括关节点位置、角度、速度,从而驱动数字人舞蹈与现实演员的动作同步,并加入实时生成的虚拟特效,增强虚拟角色与舞蹈动作的互动。”

反复磨合 培养默契

台前,人们看到“她”和王佳俊配合默契,伴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延展出丰富的画面,人和AI共舞在这里变得具象。幕后,这份默契的培养是一次次动作幅度、速度、精准度的尝试,以及不停更新和调整AI算法。他说:“没有谁配合谁。原则上,AI跟着我的舞姿变幻;现实中,我们需要彼此呼应。”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方向博士陈烨全程参与了此次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合作。他说:“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实验环境与实际剧场环境的差异。”剧场不同于实验室,没有所谓的“理想条件”,灯光昏暗、演员与摄像头距离远,技术应用的实际落地需要解决无数问题。

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通过每一次合练,调整优化算法,不断趋近理想效果。陈烨说:“未来,我们期望特效设计、舞蹈编排与人工智能技术能更紧密地融合。”与此同时,AI的加入也对传统舞美灯光设计提出了崭新要求——什么亮度的灯光适宜“捕捉”?追光要多快才会不错失一个画面?这些都是未来舞台技术人员需要面临的新课题。

拿捏速度 舞艺非凡

同样艰难的还有演员。作为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舞艺非凡”但也不得不“适度释放”:“舞太快,AI捕捉不到;舞慢了,不但损害舞蹈本身的美,又不能体现这种实时动态捕捉变幻的魅力。分寸拿捏很重要。”

不断尝试,再尝试,如今王佳俊大概摸准了新“舞伴”的脾性,也基本掌握了恰到好处的舞速。当看到自己和AI共舞的舞台效果,他感慨:“还是很值得,尤其是当我的手指触碰科技手指的那一刹那,还是会有一种嫁接了未来的奇妙感觉。”

面对AI,王佳俊的态度是——人面对未知都会恐惧,唯有走近它、拥抱它,才能知道如何与之相处。AI是每个人都将面临的未来,无从逃避,也无需逃避。

“这是上海歌舞团在艺术与科技方面的首次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新质生产力在舞台作品中的应用尝试,积极推进艺术与新科技的深度融合,为舞蹈艺术未来的发展探索新路径。”上海歌舞团团长王延表示,“‘元舞际’以展示‘年轻力、创造力’为目标,激励人才、发掘人才。这是上海歌舞团为青年艺术家搭建的舞台,为加强新时代文艺年轻力量,打造更多好作品,助力中国舞蹈事业全方位多元、多样、多面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展现沪喀文化交流成果的原创舞蹈作品《情润丝路》也在这台展演中完成首秀。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