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的《四美图》,在中国年画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小校场年画《中外通商》,印上了一年中的重要时间节点
湖南楚南滩镇年画《老鼠娶亲》,也是鲁迅少年时在家里看到的那张年画
豫园把戏图
小校场年画《寓沪西绅商点灯庆太平》
沈嘉禄
年画俗称“喜画”,旧时人们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小校场年画是上海本地的一种重要传统非遗文化。今年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第一个年头,在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让我们一起赏年画、贴年画,迎接乙巳蛇年。 ——编者
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
年画是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画。晋代《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时俗:“贴画猫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待“诸神醒来”,它所依据的口头文学,便以神荼、郁垒缚鬼等民间故事为主。至唐代时风开放,门神走进世俗社会,出现了秦叔宝、尉迟敬德的形象。
有民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狼嚎之声,以致夜不成眠。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站立宫门两侧,此后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见两位大将日夜值更,十分辛苦,遂命画工将他们的威武形象绘诸宫门之上,称为“门神”。进入宋代后,生活艺术化成为大众审美的自觉,各地民间艺人争相绘制门神画,形成诸多特色鲜明的流派。木版年画是门神画的升级或衍生,不再局限以对称形式张贴在大门上,而向内部生活空间渗透。至明代,中国雕版印刷技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书籍刻印技术之精已大大超越前代。同时,各地书商对书籍插图空前重视,篇幅大,刻工精,风格多样,以满足兴盛的图书市场,于是套版彩色印刷也应运而生。这些条件为年画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从艺术史角度来看,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一个较大的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祇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载体,表达了农耕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和美好愿景。年画的原点在民间,天然地追求雅俗共赏的效果,在发展过程中又与其他民间美术双向交融,成为极具生命力的画种。鲁迅先生对中国年画一直有浓厚的兴趣,在晚年发起并推动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也与他早期收藏、研究年画的经历分不开。他在散文《狗·猫·鼠》中忆及童年:“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娶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这里所说的花纸,就是年画。鲁迅收藏的年画包括来自河南朱仙镇、山东潍坊、河北武强、天津杨柳青等地的神像人物、文武门神、吉祥纳福、故事教化、窗花装饰等。
十九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进入了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所谓中西文化的碰撞或交融,体现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到了太平天国东征之际,在外来移民大举进入、租界面积拓展、华洋杂处格局初成的背景下,从苏州避乱来到上海的桃花坞年画师,聚集在老城厢小校场一带,形成了年画绘制和销售基地(最多时有六十余家店庄)。苏州画师与本土画师一起,通过有效的商业化运作,使这一民间美术作品完成了从农耕文明进入城市文明的杂糅、嬗变及转型程序。小校场年画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年画创作生产中的新兴力量,并迅速形成独特的海派风格,推动中国传统木版年画进入最后一个高峰。
了解西风东渐的窗口
东风送暖,万象更新,为烘托节日气氛,上海近期以春节年俗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也很多,寄寓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上海的年味——百年小校场年画传承与发展”展看似锦上添花,其实背后还有一层纪念知名作家、近现代上海城市史研究专家、海上文化遗珍收藏家、上海图书馆原研究馆员张伟先生的寓意。张伟先生的哲嗣张舒萌从先父收藏的近两百件上海小校场年画中甄选了62件展陈,供观众欣赏并想象一百年前上海小校场年画所呈现的市民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藏品大致梳理了小校场年画的发展脉络,比如麒麟送子、鹤鹿同春、八仙过海、财神赐福、笑话奇谈等传统题材的年画,可视作农耕文明的余晖,或桃花坞年画对上海的文化投射;但更让人兴趣盎然的画面,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比如《豫园把戏图》,呈现了西园凋敝后由民间力量重新构成的商业和文化景象;《西国车利尼大马戏空中悬绳大战》,凝固了西方马戏团登陆上海的瞬间,也是后来中国人借豫园打造海派露天游乐场所的先声;《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开往吴淞》《中外通商共庆大放花灯图》,记录了开埠后上海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上海洋场胜景图》《新出夷场十景图》《各行各业风情图》《民国开市大吉》《时装仕女》等,生动表现了市民阶层对物质文化生活急剧变化的敏感,展现了彼时的社会风貌;再比如《铁公鸡曾国藩克复南京城》《台湾大捷图》等,这种题材与传统年画表现的主题大相径庭,似乎并不适宜张挂在普通家庭的厅堂。但正因如此,说明广大市民在中国新闻业发轫地的上海深受浸润熏陶,希望通过社会事件了解中国和世界,观照自我。在形式上,除了独幅画,还出现了类似四格漫画、连环画等样式,有了故事性和连续性。
小校场年画与中国四大传统年画相比,它是进行时态的,积极开放的,趋新骛奇的,成为市民阶层了解西风东渐的一个窗口。所以,小校场年画虽然只有三十年的黄金时期,却是上海近现代史的一朵奇葩,在上海城市发展史和中国美术史、市民生活史等领域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流传最广的艺术图像
诚如张伟生前多次对笔者所言:上海小校场年画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崛起,自然产生了诸多和其他各地传统年画不同的地方,在题材内容上,热衷于表现城市景观和新鲜事物,而在绘画风格等方面,则往往顺应社会情境的变迁和书画买家的好尚,更倾向于谐俗的一面。关注世俗生活的特点,渐呈主导地位,而城市化和商业性正是它的最大特色。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年画还是在中国农村流传最为广泛的艺术图像,特别是在陕甘宁、晋察冀边区,年画还承担起宣传教育及移风易俗的任务,骑马扛枪的八路军战士年画成为庙会上最抢手的年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艺人踏准时代节拍,门神一会儿成了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战士,一会儿成为除四害、扫文盲的积极分子,一会儿又成了拖拉机手和消灭血吸虫病的农村医生……让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一直为民间艺术家所坚守。同时,像李可染、黄永玉、黄胄、靳尚谊等著名画家也积极参与了新年画的创作。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年画还是人民群众辞旧迎新最醒目的信息表达,最直接的愿望传递。近些年来,年画又开始回归城乡生活空间,但内容与图式已发生了有趣变化,即使在迎春祈福的主题上,已突破个人意志的局限,表达了对国运昌盛、民族团结、共同致富的愿望;表现手法上也引入了动漫、二次元等艺术元素,甚至将变形金刚、机器恐龙、人形机器人替代一站千年的门神,将传统样式与科技感诙谐地、巧妙地勾连起来,融入了时代的审美,为古老的画种注入了新鲜血液。
相|关|链|接
中国存世最早的一张年画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沙俄时代的一位军官柯兹洛夫大佐潜入我国甘肃黑水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古塔内盗掘西夏文物时,偷走了一张年画。这张年画就是《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俗称《四美图》,年画上画着汉代的赵飞燕、王昭君、班姬和晋代的绿珠四位美女。它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年画,出自平阳(今临汾)刻坊。画上盖有“平阳姬家雕郎”的店铺字样,足见在当时年画生产已具规模。
展讯
上海的年味——百年小校场年画传承与发展
展期:1月23日至2月底
地点:土山湾博物馆(蒲汇塘路55号)
海派风情——年画华章
展期:2025年1月22日至2025年2月23日
地点:上海虹口海派文化中心二楼(武进路409号11号楼今潮八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