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江每天在店门前直播,风雨无阻
卜江亲自为顾客打包
卜江和兄弟们跑遍上海大街小巷,寻找合适店址 受访者 供图
首家“阿狗奶茶”店开在文汇路上 陆梓华 摄
本报记者 陆梓华
被多所高校包围的文汇路,是松江区大学城的“南京路”。
去年春天,有几个“中年大叔”在这条路上走了又走,数了又数,盘点出了一张美食地图——这条1.9公里的街上,各式各样的美食店铺差不多有750家,有麦当劳、肯德基、永和大王等知名连锁品牌;各式各样的烤鱼、冒菜、兰州拉面店,一家接着一家;年轻人钟爱的饮料店更是扎堆,蜜雪冰城开了4家、瑞幸咖啡开了3家,星巴克开了2家……
盘来盘去,中年大叔们决定也来掺和一脚。去年4月18日,一家名为“阿狗”的手打手作黑糖珍珠奶茶店,悄然出现在街边。一家、两家、三家……不多久,三家“阿狗”开了出来。
大学生们对“阿狗”的“民间”称呼是“几个大叔在店里舀奶茶”的店。因为他们总是看到几个不大像老板又不大像员工的“大叔”,时不时来店里捣鼓一下,看起来有些笨手笨脚。给这些年轻人再多的想象力,他们也不会想到,几年前,在他们的中学时代,可能就曾和这些“大叔”的产品遇见过。那个产品叫“晓黑板”,曾是全国最大的家校互动平台,超过70%的上海中小学生用它上网课、传作业、背诵打卡。
2022年6月20日,一则堪称“爆炸性”的消息为这个8岁的App骤然画上句号:“‘晓黑板’官宣:今年8月31日停止服务。”“晓黑板”创始人卜江和他的团队想不到,2年后的自己会从这条窄小喧闹的文汇路上,伴着一锅又一锅翻滚的珍珠奶茶,重新起步。
一 没有如果
人生,并没有如果。
就像卜江并不知道,如果当年在“晓黑板”如日中天时选择了将其“出手”,如今的自己是否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或者会因此而更快乐一些。毕竟,有人给出的价格一度是10位数。
但另一个很大的可能是,以他的个性,还在继续折腾。
卜江给自己的定位是“连续创业者”。“晓黑板”不是卜江第一次创业。40多岁时遭遇的变故,其实在他20多岁时也曾遇到。
除去大学毕业在企业市场部工作的6年,他和另外3个好兄弟始终在创业路上闯荡。做过教育培训,甚至一度做得非常红火,投资拿到手软,用卜江的话说,几个人“去外滩那些店买衣服都不用看标牌”“自己都没想明白,怎么就忽然变得有钱了……”当然,也经历过市场忽然“翻脸”跌落谷底,做啥啥也不行的苦闷。
2014年,随着女儿成为一名小学生,卜江发现不少老师和家长“苦家长群久矣”。一个雨天,孩子奶奶因为没有及时发现被群聊淹没的推迟放学通知,在雨中白白站了许久,最后生病了。这推动卜江着手去设计出一种更为“友好”的软件,提升家校沟通效率。
这个产品触及了很多老师、家长的“痛点”,“晓黑板”的发展之快令人始料未及。在2020年、2022年两轮大规模全市中小学在线教育中,“晓黑板”超越了腾讯、阿里两大巨头,在上海市场占据了绝对优势。而这场和巨头的拼杀,是以耗尽“晓黑板”几乎所有的人力物力为代价的。大家想的是,没事,既然打赢了,再次融资,应该不太难。
谁能想到,随着“双减”政策重拳出击,整个资本市场开始从教育行业离场。当时,作为“集客”平台,“晓黑板”是成功的。但谈到收益,彼时的“晓黑板”刚开始涉足教育评估类项目,尚无明确盈利模式。绝境之中,壮士断腕,“晓黑板”首当其冲。
“关掉服务器的那天,我们还有8000万的用户,200万的日活。”几年过后,坐在“阿狗奶茶”的办公室里,卜江仍清晰地记得那些曾让他骄傲的数字。
其实,随着股权变更,他和创始团队从2021年开始就退出了公司管理层。“关服”的消息,他也是一大早起来从手机里的1000多条未读消息中得知的。
“我只能告诉大家,我也不知道啊。”卜江说。
二 长椅“总部”
“阿狗奶茶”的“总部”,位于文汇路最西端的松江大学生双创集聚区。100多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十几个人的核心团队,规模不能和当初独占一层写字楼的“晓黑板”比,但两面临窗,开阔敞亮。
冬日的稀疏树影投到墙上,无意间有些东方的意蕴,和这一季的“阿狗”新品“水墨嫩豆腐”相映成趣。“水墨嫩豆腐”以豆花为纸,芝麻酱为“墨”,抹在杯壁内侧形成挂壁效果,写意随性。“我们用的是小颗粒单皮芝麻,更香。”经过大半年的“突击”学习,卜江在全新领域里,俨然已是半个行家。
“其实,这个办公室才搬进来没多久。园区的人最初也是顾客,觉得奶茶好喝,就来问要不要入驻。‘阿狗’的第一个‘总部’,你一定想不到在哪。走,我带你去看!”卜江说。
文汇路1008弄102号,“阿狗奶茶”第一家门店所在地。上街沿上,一个长椅夹在一排助动车和自行车中间。卜江笑道,“这里一度就是‘总部旧址’了。”为了节约成本,也为了摸清市场,创业之初卜江和伙伴们每天的生活“两点一线”——要么坐在长椅上开会,要么钻进店铺里琢磨如何优化工序流程。
“有项目,我们还是一起干。”卜江说,告别“晓黑板”后,创业四人组没散,还加上了新成员,某知名教培行业上市企业前副总裁。他们几乎是完美的搭档——卜江点子多、思路广;一位熟悉茶饮行业;一位擅长渠道开拓和管理;一位是最棒的“大内总管”,方方面面关系处理妥帖;另一位博士则是天生的CEO,有着严重的“公司病”——有一次他们相约去打高尔夫,打着打着,人不见了,他竟然在召集球童们开会,商量怎么样可以让球场运作更高效,把球场老板听得频频点头……
无论是宴宾客、起高楼,还是楼倒人散从头来过,兄弟齐心,给了这群“中年大叔”再拼一把的底气和勇气。
智能硬件、陌生人社交、医患平台、医美、境外电商、儿童运动馆……几年时间,该尝试的领域,该触摸的“风口”,他们几乎试了一个遍,发现创业的环境比起十多年前更难。
“十年前,出发比什么都重要,只管往山上爬,渴了累了还有小卖部。现在是爬雪山,要带上氧气瓶,山顶在哪都看不清,更别提风景了。”卜江形容。
难归难,信心始终都在。一番摸爬滚打,他们定了三条原则:其一,市场要足够大;其二,毛利率不能太低;其三,对知识储备的要求不能太高,要能迅速“上牌桌”。他们将目光瞄向了所谓的“宇宙的终点”——餐饮行业。咖啡或轻乳茶?头部品牌太强大。水果茶?供应链没有优势。这些很少喝奶茶的“大叔”们发现,最“古早”的珍珠奶茶,如今反而少有人做。“简单粗暴”地问了100个路人,发现“珍珠奶茶”知晓率为100%后,他们决定,就是它了!
起名也是桩令人头疼的事。当年的“晓黑板”自有其内涵——70后、80后们的儿时,教室里通常有块用来布置作业的“小黑板”,那么在网络时代,同样需要在线“小黑板”。
相比之下,“阿狗”的名字随意太多——几个人为新公司名字犯愁时,打开门,正巧一只小狗跑过。“老话说,名字贱,好养活。”几人都觉得,“阿狗”挺好,特别好记。
三 “阿狗”奔跑
包里的地图,已经破破烂烂。这是卜江和大成两个人花了大半年时间,逐街逐巷探访的结果——全上海一个个街区分别标注着A、B、C,代表发展潜力高低。为了降低油耗,他和太太换了车,把路虎揽胜换成了Mini Cooper。
大家发现,上海城郊大有可为。比如,奉贤的人民南路、青浦聚星街等可“平替淮海路”,人流多,复购率高。松江大学城,也在兜兜转转中进入了他们的视野。“阿狗”“10元以下手作奶茶”的定位,非常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不是xx买不起,而是xx更有性价比”。没有任何广告,15元2杯的手作黑糖奶茶,开业当天就成了文汇路爆款——由于接受预订,1200杯奶茶10分钟抢完;单店单月营业额,38万元。
首店爆火,但也只是爆火而已。要实现一个公司的细水长流,路途漫漫。从在网络平台上“攻城拔寨”转战线下实体经营,卜江形容这次转型,用了两个字:魔幻。
真的是太魔幻了。卜江是母校南京师范大学的特聘教授,是中欧商学院的创业指导顾问,很长一段时间,他在各大教育类、创业类、IT类论坛,都是妥妥的C位发言嘉宾。这很难让人把他和如今每天在“阿狗奶茶”门口摆开支架、架好摄像头、一个人在直播镜头前絮絮叨叨的“中年大叔”联系起来。
“阿狗”要拓展门店,除了直营业务,必须要寻找合作商。卜江认为,“直播”是最能找到伙伴的方式。N次创业起起伏伏,没有让他抑郁。直播间的观看人数“0”,却差点让他崩溃。“以前人家要出几千美金的讲课费来听一节我的课,现在我拼了命讲,好一阵都是0人直播间。”卜江说,刚起步的1个月里。换了20几种开场,讲了各种创业故事,“平均停留时长”还是0.01秒。有一次,他觉得自己真的扛不住了,竟在直播间大吼一声:“不许走”“一个都不许走”。没想到,这一吼“炸”出了回复,“人家被吓到了”。
“真实”是商业永恒的生命线。因为“什么都不懂”而真诚,反倒成了最大的优势。“潜水”的人群中,渐渐有志同道合者冒了出来。有同样遇到职场困境的企业技术高管,约他线下见面,说看到“阿狗”团队详尽地分析和复盘,觉得这个团队靠谱,而创业最重要的就是人;有人在“阿狗”门店附近悄悄观察了一个多月,计算每日客流,提出要合作;有对姐妹找到卜江,说看好“阿狗”,要把所有存款都拿出来投资,前提是“不能失败”,被卜江婉拒了。在他看来,如果创业风险影响正常生活,并不是一个理性选择。
一年不到,60只“阿狗”跑在了大街小巷。数字并不那么重要,关键是“跑”起来了。2024年新成立的奶茶品牌,“阿狗”开店速度排名全国第一。
多年累积的平台管理模式,赋予“阿狗奶茶”不一样的动力——卜江始终相信,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他们通过和代运营公司合作,将“阿狗”在抖音、大众点评、美团等各大外卖平台的虚拟店铺“装修”和推广工作“外包”了出去,为合作商减轻了负担,降低了“知识门槛”,所有的经验都可以“即插即用”;选址等关键步骤,也由公司团队协助完成,为经营者提供专业支撑;每家新店,都要完成8项“新手任务”,包括邀请顾客加群成为会员,请顾客收藏打卡,寻找每日营业高峰以调整珍珠出品时间等。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和顾客聊天。
“做着做着,感觉又回到了老本行——撬动社会资源,做知识性供应链培训,说到底还是搭一个平台。”卜江笑道。
刚开始为了熟悉业务,卜江他们几个轮流到店里炒珍珠、舀奶茶、给杯子贴标签,当时的确觉得有些恍惚,但是不知怎么的,茶香、奶香和小店氤氲的热气,让这群曾经的互联网创业者,有了和真实生活连接而产生的幸福感。店里打工的年轻人收入并不算高,有人盘算着学些技术,回到老家也开一家店;有人脱下围裙,转身走入大学城的培训机构学起了法语,不为什么大目标,只是觉得“好听”,生活过得自得其乐……
卜江常会想,厉兵秣马征战商场固然令人心潮澎湃,“自洽”,何尝不是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如今,在他的视频号“老江更甜”下,仍时不时有陌生网友来留言,“(我是)第一批使用晓黑板的老师,很喜欢当时的功能,很可惜最后结束了”“最后一批用小(晓)黑板的学生路过,很令人怀念……”
这些话让卜江觉得,跌跌撞撞这一路,还是挺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