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雄胜
新年里,喜庆的“元宝”出现在人们家中案头。但你知道“元宝”是怎么来的吗?
据《新唐书》: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安史之乱,史思明据东都,铸“得壹元宝”钱。后恶“得壹”非长祚之兆,改文曰“顺天元宝”。以后,唐代宗、唐德宗相继铸有“大历元宝”和“建中元宝”。五代十国时期多国均铸有“元宝”铜钱。不过这些“元宝”与后世称谓的“元宝”有着根本的区别。如今我们口语中的“元宝”起于元代。1276年,蒙古军队攻下江南后,丞相伯颜下令将士交出所有掠夺来的银子,熔铸成锭,每锭重五十两,并刻“元宝”,呈献元世祖忽必烈。“元宝”分金、银二种,金“元宝”一般作为财富象征,极少参与货币流通;银“元宝”有五十两的一种,以后减重有多品种,参与市场流通,清末逐渐退出流通领域。“大元宝”也渐渐作为恭维的美好语言在民间久传不衰,一直绵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