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娟
春节的灵魂在于年味。年味最是人间烟火气,其中聚人气、讨喜气、沾福气是年味的底色。这是春节最扣人心弦的地方。因人人有所盼,生发出各色年俗,不变的是都规训着人之行为,既清明了四季,也明朗了岁月。
富川,一个以瑶汉为主体民族的聚居地。这里有一项春节习俗,称为“富川上灯炸龙节”。2014年“富川上灯炸龙节”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富川上灯炸龙节,源自何时?有说,源自明万历年间,也有说,可追溯到宋朝。目前暂无定论。确信的是,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富川古明城则是滋养它的沃土。
富川,古属百越之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富川县。富川古明城,实则富川旧县城。据清乾隆《富川县志》记载:“古明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至今已有629年的历史。
每年正月初十到正月十五“富川上灯炸龙节”会如约而至。正月初十当日,头一年家中诞下新生儿的家庭,都会选一盏花灯前往自己街道所在的神楼于零点悬挂花灯,为新生儿祈福。悬挂花灯的人,俗称“灯头”。一般灯头会在正月十五零点到来之际“下灯”。历史上古明城内有迎恩街、福寿街、镇武街、岭头街、仁上街和衙门街6条街。每条街的隘口都会有属于自己街道的“神楼”。每到正月初十上灯日,这幢楼因被挂满花灯,有了“灯楼”的美誉。
一盏盏花灯,代表着一个个新生儿。街坊邻里会因自己街道挂满花灯而欣喜,会一起诚挚地为新生儿祈福。50多岁居住在古明城的陈姑姑说:“如果所在街道当年新生儿少,灯头少,会有4人邻里组队,一起帮助灯头提前打扫“灯楼”,筹款采购香纸炮竹等用品。从旁协助的人,俗称‘守侍’,由街坊邻居轮流产生。”可见,互助是古明城的精神。一家添丁被当作整个古明城的喜事庆贺,新生儿得众人守护与珍视,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一种生动表达。
各个“灯楼”被花灯点亮,每条街的“神龙”也就“苏醒”了。正月初十上灯到正月十五下灯,其间俗称“暖灯”。暖灯期间的每个晚上,每条街都会派出自己的舞龙队,首先去拜楼,为新生儿祈福。随后,会游街,为每家每户带去福气与祥和。舞龙队,一般有十来人不等。舞龙头的人为已婚人士,舞龙身的必须未婚,掌龙尾的则是整个舞龙队年纪最小的。龙队的组建是充满智慧的,老中青共舞神龙。彰显了每个年龄层的人,都应肩负责任与饱含大爱。进而在仪式中完成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培育与传递。
春节期间,古明城的民众用一盏盏灯,燃起了希望,用一条条龙,舞出了精气神,响彻夜空温暖全城。古明城每条街道的舞龙队,会在正月十五当晚从各个门楼伴着爆竹声飞跃而出,龙队会在更广大的空间舞动奇迹。近年来吸引了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民众。万人共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文化景象照进了现实。这一刻,富川上灯炸龙节,成了紧密四面八方民众的纽带,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价值符号。古明城的花灯与群龙镌刻的美好品质,是富川春节永恒的光亮,也是中华优秀春节文化中璀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