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IC
6至9世纪期间,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漫长的旅程,最终抵达奥匈平原,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了阿瓦尔汗国。近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王轲团队联合德国马克思普朗克进化人类研究所、奥地利国家科学院、奥地利国家博物馆、捷克马萨里克大学携手在《自然》(Nature)发表题为《古DNA揭示阿瓦尔时代古人群在遗传屏障下共享(东亚)文化特征》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东亚文化伴随人群移动、向西辐射的文化现象。
在东西方史册中,拜占庭史料中的阿瓦尔汗国起源建立,与中国典籍中的柔然残部紧密相连。并且,阿瓦尔汗国与拜占庭帝国的对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欧洲民族分布,但其人口及伴随文化的跨大洲传播历史尚未明晰。
本研究中,由古DNA揭示出,两个中世纪阿瓦尔百人家族墓葬在存在遗传差异的情况下,共享东亚文化特征与社会结构的现象。王轲认为,“这一难得的条件,让我们能深入探讨这个跨越时空的历史谜题。”
团队通过全墓地遗传亲缘关系分析,继而发现90%的埋葬者均具备亲缘关系。依据遗传学推断中的亲缘关系,结合体质人类学推断的骨骼年龄和考古学推断中的年代先后顺序,研究团队得以重建跨越三个世纪的大型家族谱系,揭示墓地中的父系氏族、多偶制和收继婚等现象,重现其古代人口的婚配制度、跨世代的人口动态历史。
通过解析比对两个家族墓地近乎全部埋葬人口的古基因组数据和考古数据,团队发现,在一个名叫Leobersdorf遗址中,古人基因库的主要来源为东亚祖先成分(70%以上)。而另一个Mödling遗址中,人口的东亚祖先成分占比不到5%。但在考古学上,两个墓地在葬式葬俗上呈现惊人的一致性——其共享的考古文化特征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文化特征。
通过重建涵盖跨越六代、超过450人的大型家族谱系,团队揭示了阿瓦尔时代的东亚移民迁居欧洲、同化当地社群、形成大型东亚父系氏族部落的多民族融合格局。这不仅对探究古代族群共栖现象、氏族部落社会结构的形成至关重要,还为古代人群文化共同体形成、亚欧大陆上东西方文化与基因交流历史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
这项研究深入解析古代人群跨大洲迁徙与文化传播的动态历史,揭示东方和西方文化与人群的共存融合。这有助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当代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