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0日 星期二
小院柴门迎江开(中国画) 谢晋和吴强 要有点颜色 从春天出发 杨绛的习字 天地交而万物通
第12版:夜光杯 2025-02-08

天地交而万物通

俞天白

“天地交而万物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些质朴的伦理哲学观点,在《周易》《庄子》等中国古籍中已经出现,此后不断被人引用,历代相传,最终与万里外的伊庇鸠鲁、卢梭等呼应,将“天地相连,万物相通”视为一种自然契约。

这是正在接受客观世界不断检验的宇宙观。行走天地之中,我们与此一再不期而遇,只不过,大概都属于“自然”现象吧,其呈现方式,往往给忽视或误解了,不是被当成某种难得出现的胜景奇观,消耗在一阵惊喜的愉悦中,就是在习以为常间交臂而过,甚至被归入宗教迷信,视作无稽之谈而嗤之以鼻。

作为天地万物的一员,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起码是我。

最初引起我关注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富春江七里泷之游。其时,世人所称的“小三峡”,“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而被称为“十里扬帆”的湍急水流,都因新安江发电厂的建成而消失。吸引我的,主要是南岸梅城的双塔,曾被唐伯虎赞叹为“壮观也,双塔凌云”而成胜景。那是相峙的两座砖塔,东塔为夫,西塔为妇。塔顶有翠绿葱茏的桂圆树。据说,不孕女子向他们求子有求必应。不过,游客到此,关注的往往不是城中砖塔的“壮观”,而是舷外的水面。都说端阳那一天,双塔倒映于江水中,才得以与牛郎织女一样媾合,俗称“夫妇相会”。固定的砖塔,借助日月光影带来角度转换使他们交会,倒也耳目一新,虽然没有碰上端阳,但都希望见到这一对悲情夫妇,在水光潋滟中,遥遥相望的身影。无奈,只有破浪前行的船只掀起的滚滚浪涛。当地人为了吸引游客,将这个民间传说七弯八绕地渲染,真难为了他们。当时所思,不过如此而已。

同是“夫妇相会”,在烟台海滨的另一次见闻,却引起我的震惊和深思。

那是一年以后,我和《萌芽》杂志的一些作者,住在烟台海滨改稿,每天清晨,可见初阳从水天相接处腾跃而出,早晚迎送潮起潮落,更可与当地捕捞海鲜的渔民随意交流。说到小海螺,居然也有“七夕会”。小海螺一般都是在水中体外受精的,这一天却都到海滩上来交配了,趁机采集,事半功倍,一抓一大筐,年年如此,只是并非七月初七,而是农历六月十三日。自然界无奇不有,我很想见识人类这种残忍。可惜早过了这个日子,失望之余,见它们依然不愿错过交配期,上了海滩,在礁石间,成双成对,粘在一起繁殖后代。这就怪了,为什么要把六月十三说成“七夕”,为什么它们无惧人类这种无情杀戮?

正寻求解释,来自义乌的一份历史文献中有关当地民风的记载,却帮我将这些真假“七夕会”的传说,与“义祭碑”“栖流所”等名词,碰撞出了夺目的异彩!

顾名思义,“义祭碑”,是指为孤老或客死异乡的亡灵供奉香火之所,也有称“义祭坛”的;“栖流所”,则是给那些主要以乞讨为生的流离失所者,提供挡风遮雨的栖息地。义乌是我的故乡,少年时代,我只听说城隍庙附近有这样的场所。“义祭碑”却是在一些村口或桥头经常见到的,都是高不及膝、宽不过肘,“义祭碑”三字占了大半面积的石碑。沾满了岁月的尘垢和绿苔,或掩没在荒草中,或挺立在樟树底下,碑前常有一些香火和纸钱的灰烬,尤其是清明、冬至等家家户户祭扫祖宗的时候,对那些素不相识、非亲非故的亡灵,在此表示同样一份怀念和敬畏。不知始于何时,悠久、古老是肯定的。此时此刻,它和“栖流所”之类一起,教我想到了英国玄学诗人约翰·多恩那首流传甚广的布道诗:“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莫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敲响”,并和《周易》《庄子》的相关论述发生了共鸣,随着抑扬顿挫的诗文和声,出现在我眼前的,是天地间万物相互依存的种种见闻,尤其是那些被人格化了,并以最能打动人心的男女情爱包装起来的景物,天上人间,物我两忘,耳畔只有这样声声究问:被视作牛郎织女的双塔及其水中倒影,为一年一次的幽会平添那许多波折,到底想说明什么?小海螺上岸交配,明明知道会遭杀戮,偏要贴上七夕会的迷彩,却又为何?……不就是天地相交的一种展示,自然秘密泄露那一刻,对人类委婉的提醒吗?造物就是这样,苦心孤诣,将草木虫鱼人格化,不时借机警示你在内的亿万生灵:万物相连,人类命运相通?

如果相信,那就接受和珍惜这些警示吧,行走天地之中,成就了他,也就成就了你;损害了看来与你毫不相干的一草一木,杯土滴水,其实你也是受害者之一。这份自然契约,不是舶来品,更不是迷信,而是根植于中国文化沃土,以致成了民俗民风的优秀传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