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金蛇聚宝紫砂壶 来楚生肖形蛇印鉴赏 风凌石·采药人 吴伟笔下的灞桥风雪
第15版:民间收藏 2025-02-08

吴伟笔下的灞桥风雪

《灞桥风雪图》轴 (明)吴伟

◆ 李笙清

在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的璀璨星河中,唐代诗人孟浩然以其清新脱俗的山水田园诗篇,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孟浩然踏雪寻梅、在风雪中酝酿诗歌的典故,更是成为了文人墨客心中的一段佳话。南宋诗人韩淲的《孟襄阳灞桥风雪》一诗,便是对这段佳话的深情回顾。诗中,“玉堂伴直我何如,想见归来不作诗”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清高自持、不为名利所动的生活态度的向往。而“今日秦川灞桥语,蹇驴吹帽也相宜”则是对孟浩然在风雪中骑驴寻诗形象的生动描绘。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性情耿介,不慕荣名,布衣一生,勤于诗律,其诗被杜甫称为“清诗句句尽堪传”。他的诗作,如同他的人生,不求华丽,只求真实。据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夜航船》所记,孟浩然客居长安时,经常骑着驴子,冒着严寒踏雪寻梅,并在踏雪寻梅的过程中赏雪构思,酝酿诗歌,且每每获得佳句,自言“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元代诗人张仲深曾以“清标何似襄阳老,一片襟怀自倾倒”的诗句赞之。孟浩然不畏严寒、“只因灞桥觅诗忙,非是长安被花恼”的艺术追求深为南宋夏圭、明代沈周、清代王翚等历代文人画家所敬仰,以至于将之绘于丹青,形成“灞桥风雪”系列作品,其中明代画家吴伟的作品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吴伟所作《灞桥风雪图》轴,纵183.6厘米,横110.2厘米。绢本,淡设色。此图以高远法布局,左侧崇山峻岭,高入云霄。右侧群山连绵,渐趋平远,显得远山空蒙、苍茫。山崖积雪,植被葳蕤,突出的巉岩之下,有庙宇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营造出“长安雨雪大如瓮,马蹄晓蹴东华冻”的苍茫意象。一湾溪流沿着山涧舒缓流淌,下流成河,一座木桥横跨于溪流之上,桥板上布满皑皑积雪,一白袍黑帽老者骑着一头驴子,迎着风雪缓步踏过小桥,两个童仆背着行李紧跟其后。南宋诗僧释居简以孟浩然踏雪寻诗为题材,写过一首《灞桥风雪图》:“桥滑驴僵噤不嘶,诗穷弗死反穷诗。华山出是吟疆土,更欲烦君写倒骑。”这幅画的意境,与释居简的诗意深相契合。桥的对面,几株老柳树被寒风吹落了树叶,枝干遒劲。

灞桥,位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郊灞水之上,桥两侧有很多柳树,因为“柳”与“留”谐音,故唐代时长安人送别亲朋好友多在此处相别,并折柳相送,留下“灞桥折柳”的典故,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写下过“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词句。这幅画的作者特意在桥对岸坡地布置了几株柳树,很好地诠释了“灞桥折柳”的意蕴。画左有作者款识:小仙。钤“吴伟”朱文印,另有鉴藏印多方。

明代画家吴伟(1459—1508),字次翁、士英、鲁夫,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汉)人。自幼流露出绘画天赋,7岁时便能作画并题诗。17岁时,他受到成国公朱仪的赏识,被誉为“小仙人”,此后,他的画名逐渐传开。他擅长水墨写意、人物、山水画,作品风格豪放,笔墨恣肆,神韵俱足,为“江夏派”创始人。

此画构图繁复而不呆滞,山水树石以斧劈皴法绘出,运笔严谨而劲练豪放,既有粗简奔放之笔,又有细笔典雅之处,中锋与侧锋、焦墨并用,勾皴细腻,水墨丰润。人物表情举止各依身份,生动准确,老者侧视溪流,低头沉思,毫不顾及风雪正大,那构思诗句的神态刻画得生动传神;二童仆一前一后,紧随而上,似乎在担心积雪桥滑影响到主人的安全。山势突兀,风雪盈途,一片天寒地冻、萧瑟冷寂的荒寒氛围之间,“风髯猎猎雪种种,三尺蹇驴僵不动”,孟浩然顶风冒雪吟诗索句的豁达情怀跃然纸上,同时也体现了吴伟山水纵逸奇健、苍劲豪放的画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