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谋斌不断钻研创新 孙云 摄
1月20日,上海市总工会发布第14批“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名单,杨浦区中心医院林谋斌劳模工作室光荣上榜。
林谋斌是杨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医学院胃肠外科和转化医学研究所所长。2003年,林谋斌从复旦大学医学院博士毕业,至今已在胃肠外科临床一线工作22年了。这些年,他做了许多在上海乃至全国首开先河的事情。对于创新,他有许多体会,如果要浓缩成一句话,“功不唐捐,玉汝于成”或许是最合适的一句。
颠覆研究 填补空白
中学时,林谋斌看到好朋友的母亲一直在腰上挂着一个造口的粪袋。学医以后,他就在想,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医学界此前一直认为,如果直肠肿瘤距离肛门小于10厘米,病人的肛门肯定是保不住的,只能装人工肛门,配合造口袋来排便。林谋斌把100年来的2000多篇解剖学文章看了个遍,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普通外科专家黎介寿的启发下,开始关注以前从来没有在手术中注意的膀胱神经,由此酝酿出一种革命性的外科临床思路:膜解剖。
在微创技术发达的今天,绣花般精细的膜解剖并不困难。但在近20年前,人体筋膜并没有成体系的研究,就算是最顶级的外科医生,也不清楚遍布于各器官之间的膜到底是怎样的分布。为此,连续三四年时间,他几乎每天晚上下班后都会去交大医学院的解剖室,有一年连小年夜也是在里面过的。
2006年,林谋斌发表了国内第一篇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研究论文,填补了国内空白。然而,论文提出的思路实在太颠覆了,许多权威杂志将它拒之门外。幸而,一位权威专家慧眼识珠,为其作序,这才使得“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这一创新成为目前我国超低位直肠癌保肛的标准术式。
不惧争议 勇于创新
“医生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对付疾病,还要与病人‘共情’,考虑如何减少治疗中的痛苦、改善治疗后的生活——用医学术语讲,叫‘最大程度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林谋斌始终坚持,不仅要治好患者的疾病,更要保住他们的尊严与体面。
2015年,他带着团队,巧妙利用腹腔镜和经肛门内镜两种“武器”,完成上海首例腹部无切口的微创直肠癌手术。2019年,为了改善低位直肠癌患者预后,又首次在临床上提出基于膜解剖的侧方淋巴结“两间隙”清扫手术,并建立了手术标准步骤。
创新的步子越大,质疑和争议往往也会越大。2019年,林谋斌主编的《基于现代精细解剖的腹盆腔外科指导——膜解剖的求源与思辨》因为在国内史无前例,同样也面临着“难产”风险,最终也是因为得到一位权威专家的支持才得以发表。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为很多年轻外科医生的必备书籍,林谋斌还获得了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再回头看当时的“难产”,林谋斌感慨道:“创新者必须具有坚持信念的勇气,但如果缺少伯乐和机遇,创新的风口可能就要大大推迟了。”
坚守初心 造福病人
林谋斌一直觉得,创新需要整体观、大局观,“比如说,解剖学只是一门实用科学,搞一辈子也不可能得诺贝尔奖,但是不学解剖,就没有我后面搞成功的超低位保肛术,就不可能在全国推广、造福千千万万患者”。
同时,一旦认定目标,就要持之以恒、全力以赴。至今,已经蜚声国内的林谋斌还会经常把当时拍的数千张解剖照片翻出来再看看,并定期带上团队,回到那个交大医学院的地下室,“温故而知新”。
医者仁心。正是因为林谋斌始终坚守初心,能与病人“共情”,所以,他才能敢为人先,取得一项项改变行业传统的成就。如今,杨浦区中心医院已经在国内的胃肠外科领域首屈一指,病人最远从新疆慕名而来。林谋斌说:“造福病人,这就是创新的最大意义。”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