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2日 星期三
上海体彩新春季品牌活动开启 抽冰尜 十八年  终圆梦 古稀之年  热雪依旧
第8版:哈尔滨亚冬会特别报道 2025-02-09

古稀之年 热雪依旧

哈尔滨“老男孩”的冰球之歌

76岁的刘原独自练习 特派记者 李铭珅 摄

道里区老年冰球队合影 陶邢莹 摄

戴伟亮是老年冰球队里最会抽冰尜的 特派记者 李铭珅 摄

扫码看视频

上午10时不到,哈尔滨市道里区丁香公园的公益冰场,迎来一群平均年龄70岁的“老男孩”,最早到的几位,先扫雪,随后开始检查冰面,看到有缝的地方,拎着水桶浇水整冰。人陆续到齐,大家换上冰球服、穿戴好护具,队长高永会一声令下,便活动开来,隔着头盔,很难看出他们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冰刀在冰面上嚓嚓划过,球杆不断击打着冰球,凛冽的寒风“呼呼”吹着,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出一首悦耳的冰球之歌。

“冰球,是男人的运动!”道里区老年冰球队的“老男孩”们齐齐喊出声,“只要身体好,我们希望能一直打下去。”

因为热爱

他们走到一起

少年时代与冰球结缘的故事,每个人都有独一份的回忆。76岁的高永会说:“1965年,我们学校拿到了道里区亚军。”68岁的戴伟亮接着说:“我们学校成绩好,1975年获得哈尔滨市中学组第一名。”语气中,满满的自豪。

毕业后,他们各自成家立业,虽没有时间打球,但冰球始终在心里占据着一个特殊位置。等到退休,不约而同地,他们重操旧业。

刚开始,他们在松花江的冰面上打球,原本素不相识的“老男孩”,因为对冰球的热爱,走到了一起。近年来,在道里区的支持下,各个公园开出公益冰场,老年冰球队的人气越来越旺,不知不觉,队伍成立已有近20年,成员多达70人。

谁先到冰场,谁就主动负责浇水、清理冰场,用当地话来说,叫“溜冰”。老戴介绍说:“我们溜冰的方式很简易。用底下打了眼的铁桶,这样一下子就能溜好多地方。把碎冰沫搁桶里面,和匀了,顺着出水口,对着冰缝就溜。”这是他们积累了五六十年的经验。

队里岁数最大的78岁,打着打着,大家开始流眼泪、流鼻涕,笑着告诉记者:“这叫迎风淌眼泪,尿尿砸脚背,岁数大了嘛。”

冬天,他们在丁香公园、体育公园等露天冰场打球,夏天则转移到道里区气膜馆,大伙通过微信群报名,每周有固定时间段免费打球的场次,享受一年365天的冰球快乐。

不惧摔跤

生命充满活力

南方人或许不太理解,从事冰球运动,家里人不担心吗?

68岁的苑生斌说:“运动不一定能延长寿命,但它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可老年人最怕摔跤,而冰球运动中,摔跟头是家常便饭,万一在冰上卡住了怎么办?——“那无所谓,国际选手也卡啊。护具就是起到保护的作用。”

可是这项运动危险呀,这么大岁数了干嘛还折腾?——“有生命的活力呗。”

66岁的韩向滨说:“我们这群人,从来没觉得自己老。不知不觉退休后,自我感觉还挺好,每天高高兴兴的。”

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差,一副冰刀,十来个小伙伴轮流穿。老韩感慨,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几千元的装备都买得起了。“国家给我们创造那么好的条件,造了公益冰场,哈尔滨‘咔咔’响应‘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

老苑有信心,只要自己身体条件允许,打到80岁、90岁都不是问题。

老少同场

冰上启梦追梦

哪怕拄着双拐也每天雷打不动来到冰场的老刘是球队的教练。59岁的他,曾是国家队后卫,参加过30多年前的札幌亚冬会,代表中国男子冰球队力压东道主日本队,勇夺冠军。那时的中国男冰,队员几乎都来自哈尔滨。

一次国际比赛中,老刘遭遇了严重的伤病,两个膝关节都进行了手术,不得不提前退役。但他心里始终牵挂着冰球。只要有时间,就去各个冰场看人打球,很快,他和老年冰球队结下友谊。

大家都喊他“刘教”,每看一次训练,刘教都会被深深打动。“虽然是业余的,但他们身上的执着精神和对冰球的热爱,值得我们学习。”

最近,和老年冰球队一起训练的,还有两个孩子。13岁的赵子澎入选北京队,和队友在前不久的中日韩青少年冰球比赛中拿了亚军。15岁的杨瑞来自哈尔滨队,他们都是刘教的亲戚。因为亚冬会放假,两人跟着刘教训练。

老年队的快乐冰球也感染了他们,梦想的种子已种下,孩子们期待将来也能打进国家队。

天色渐渐暗下来,气温越来越低,冰场上的人少了。76岁的刘原却还意犹未尽,留下来又独自练习了会儿,不知不觉已经在冰场上呆了6个小时……

特派记者 陶邢莹(本报哈尔滨今日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