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 罗怀臻
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以“盛世梨园 锦绣山河”为主题,为全国观众精心烹制了一场戏曲盛宴。晚会深度诠释了“守正创新”的理念,秉持着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彰显出强大的文化自信;精准把握当代审美趋向,展现出高远的文化追求,实现了戏曲传承与传播之路上的一次飞跃。
越民族越现代
戏曲,自诞生以来便深深扎根于民间,承载着民众的情感与期望,是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欣喜地看到,这场晚会借助现代多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将各地风格迥异的戏曲表演传递到全球华人的眼前,让大家领略到戏曲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多样情感价值。例如,在开场节目《百戏芳华》里,京剧、山西四大梆子、黄梅戏、豫剧等多剧种名家新秀齐聚一堂,各剧种特色鲜明,整个节目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流光溢彩》更是荟萃各剧种名家,展现当代戏曲界的艺术风采。
在全媒体传播的今日,重新审视戏曲传播的景象,已然超脱了个体喜好范畴,它承载着传承民族精神、凝聚文化共识、丰富大众精神家园等核心价值,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沟通地域与人心的坚实桥梁。比如,票友与京剧演员携手表演的《声声入戏》。票友们来自各行各业,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如今戏曲传播已经走向纵深,从单纯表演迈向文化传承。欣赏、学唱戏曲成为现代人提升人文素养的途径,映照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底蕴、人格气质与修养。
戏曲频道把握住这些变化,在春戏晚会上创新呈现全国各地不同方言、不同声腔、不同剧种的有个性的表演,展示戏曲在新时代、新环境、新介质上的迭代转型,让全国乃至全球的华人观众,在现代文明背景下,通过现代视听感受到在中华传统戏曲里所蕴含的中国人的文化背景、人生情感、生命态度和人格基因。可见,在戏曲的传播上,越展示传统越显示出现代的生机。
越民间越流行
山西,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多个剧种都有“戏曲活化石”的美誉。今年的春戏晚会选址太原,巧妙借助山西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域风情,让戏曲回归民间,展现出其最本真、最具烟火气的一面。比如《老巷烟火》,将太原莲花落、风火流星等山西非遗与流行说唱结合起来,不仅让太原的地域文化得到了生动展示,也让戏曲艺术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生活,使戏曲在民间焕发出新的流行魅力。
今年春戏晚会,“多剧种创演秀”这一新提法也为戏曲发展注入新活力。《山水情缘》由京剧、粤剧、川剧、婺剧四个剧种青年演员同台演绎民间经典故事《白蛇传》,呼应乙巳蛇年,表现“千年爱一回”的主题。在艺术表现力上,各剧种充分展现了各自特色,彼此不可取代。尤其婺剧《白蛇传·断桥》,上世纪60年代晋京演出,周恩来总理给予高度评价,被誉为“天下第一桥”。今天欣赏婺剧的这一折“断桥”,其艺术魅力所在一方面固然与婺剧演员表演的高难度技巧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它历经70余年、几代演员的传承演出,依旧呈现出极为鲜明的现代艺术的美感。
婺剧“断桥”所表现出的“现代艺术的美感”不仅是行当化、程式化的繁难技艺,更是在复杂情境下所揭示出的人性复杂微妙的变化。婺剧中白蛇、许仙、小青的性格纤毫毕现,戏曲程式化的舞蹈与现代肢体语言的结合,处理得天衣无缝,现代是一种时间概念,现代更是一种价值观与审美观的表现,婺剧《白蛇传·断桥》是传统戏曲表演和传统故事现代传承与传播的经典创造。
越古老越年轻
今年是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传统戏曲是春节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春节文化相融,构成了今年春戏晚会的一大显著特征。向古老的戏曲文化致敬,并非要单纯地回归过去那种集市的、民俗式的表演场所,而是要从古老的春节文化里探寻戏曲在各个时代所呈现出的现场感,将其化作当下戏曲继续前行、蓬勃发展的养分。
创意剧空间越剧《我的大观园》的出现是新型戏曲传播时代的一大亮点。戏曲的传播方式从草台戏园的“唱戏时代”发展到进入镜框式舞台剧场的“演戏时代”,再发展到大剧院、小剧场、沉浸式、新空间乃至重新返回传统戏台、庭院、广场的多元表演空间的“演艺时代”和通过影视、网络、数字化多媒体线上及视频传播的“演播时代”,多种传播形式共存下的当代戏曲,已经进入了全新的传播时代。我们固然要重视传承,同时也要重视传播。没有传播的传承是没有今天与未来的传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传播就是传承,传播是最好的传承之一。
“创意剧空间”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实现身在杭州的演员实时参与晚会,打破时空限制,完成表演的“现场穿越”。该节目更是顺应短视频潮流,将全本大戏剪裁为主题片段,依托影视化拍摄与剪辑手段提炼精华,异地同框无缝衔接,提升演员的高光表演。这是总台戏曲频道适应市场化需求,强化版权意识,挖掘运用资源,催生独家内容,带来再生效应的一次有益尝试。
深受观众喜爱并拥有线上流量的青年戏曲明星加盟春戏晚会,通过他们的广泛影响引流造势创造收视新高,背后是戏曲从小众回归以年轻人为主的大众群体。当下年轻人受高等教育,亲近传统文化,戏曲借助“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IP,融合新科技、新观念,重塑美感,推动中华文化向现代文明转化,进而回应了时代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