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良
上海开埠后,公交基本上是以法商电车起步,先是人站立驾驶的有轨电车,后有坐姿的无轨电车,开在路上提醒行人的信号,就是驾驶员脚下电门开关旁边一只脚踏铃铛,一般只踏两下就发出清脆的“铛铛”声响。于是,大家就叫它“铛铛车”。沪剧《阿必大》里的婆阿妈“雌老虎”就有过一段形象的说白:“长幺幺、狭攸攸,上头嚒有根‘小辫子’,开起来嘛‘铛铛铛’会响的”。
民国后上海大多地方都是短程的有轨电车,马路上弯弯曲曲铺了许多铁轨,早期是单节头的,后来有底板连杆的两节车厢,因为有铁轨作接地线,所以车顶上只要一根接电杆就好启动了。骑自行车人遇到这断命的轨道最头痛,一不当心前轮嵌进铁轨就会打滑,人跌倒。后来有了无轨电车,马路上就清爽多了。车门还是铁条交叉型推拉移门,大冷天乘客都是西北风吃足。不管是几根小辫子,卖票员手里还是“三件套”:一块车票板、一把车票计程的轧洞剪,还有一把就是松开移门锁孔的方头工具。直到上海客车厂造出了气泵门的新车子,脚踏的“铛铛”铃声,也改用手揿的电喇叭了。不过电车顶上根辫子啊,弄得不巧常会跳开电线,车子就开不远了。走路人都会寻开心地叫:“翘辫子”啰。那时候售票员都有下车拉辫子搭电线这门功夫。
但上海电车最多的时候,最热闹的老城厢方圆200公顷的地域里,就是没有铛铛车。始于1938年9月的24路电车老西门就到底了,11路电车只沿人民路、中华路环城,里圈、外圈十余站点地兜兜转,还是老西门为终点站。车票就像现在单一价,当时只要4分,我们小时候大热天夜里没风,吵了要大人出去乘风凉,乘11路电车兜风最实惠,小人身高没到1米20公分,大人只买一张票好兜一个圈子。要讲城里公交车,只有河南南路上一辆66路汽车穿过南北方向,还是在拓宽路面,叫新马路以后再有的。公交车少就因城里小路密布又狭窄。贯通城里东西向主干道的复兴东路,从大东门到老西门几公里路,只有脚踏车、拖车、三轮车,要是没车子去城隍庙、文庙白相,也只好靠人的两腿行走,戏称“11路”。我从小听外婆讲起,从日本人打进上海时就传说24路车子开进复兴路。结果到她去世十年后1997年底复兴东路拓宽了,人们足足盼了近60年的24路才开进了外滩附近豆市街。
现在公交提倡绿色环保,都改为新能源纯电动车了,也不用担心车子会“翘辫子”。正好无人售票,老早卖票员“拉辫子搭电线功夫”只好留大家回忆里来“嘎三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