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昨天,深圳福田区政务服务中心70名“数智员工”上岗的消息引发热议。不少网友惊呼:“AI公务员”来了,混日子的可以下岗了!
这些“AI公务员”究竟能做些什么?据报道,通过归集近十年1.2亿条政务数据构建的知识图谱,AI可以实现从“通用智能”到“领域专家”的蜕变。比如在公文处理上,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彻底改变了以往“层层校稿”的低效模式;在行政执法上,“执法文书生成助手”提供笔录到初稿的秒级转化,过去需数小时的人工整理流程被压缩为即时响应;在民生服务上,诉求分拨准确率从70%跃升至95%,借助“民情周报一键生成”功能,基层工作人员得以从繁琐的文档工作中解放……
效率大幅提升固然值得点赞,但对于老百姓来说,一个老生常谈却又不得不谈的话题是:当大量的诉求分拨由AI完成时,如何保留政务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人文温度”?这并非杞人忧天。
此前在采访中,听过一位支付宝客服讲述的故事,那是她和一位老人的对话。当时,她在电话里告诉老人,“现在请您返回到桌面”。电话那头沉默了一阵,发出了移动的声音。“我到桌子边上了,然后呢?”这位95后的客服说,从那以后,“回到桌面”就成了自己工作中的禁用词。
故事虽小,却深刻折射出老人在数字鸿沟前的辛酸与无奈。很多技术进步,带来的不仅是便利,尤其是对于老人们来说,怎样不把原来他们已经熟稔的简单步骤变得复杂甚至成为阻碍,还需多花心思。
除此之外,1.2亿条政务数据的归集虽提升效率,但如何防范隐私泄露与算法偏见仍需制度护航;如何避免过度倚赖AI可能导致的“系统脆弱性”,也需有备选方案。
此次深圳福田数字化政务变革的最大亮点在于,改革并未止步于技术应用,而是开展了制度化探索。其首创的《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管理办法》,首次为AI在政务领域的角色划定了制度边界,明确了三大原则:一是伦理框架,AI被定义为“辅助角色”,每个数智员工需配备人类监护人,责任归属清晰;二是安全阈值,关键决策节点保留人工干预机制;三是场景限制,明确划定AI适用领域,避免技术越界引发的争议。
这种制度设计背后,是对“人机协同”本质的深刻洞察。正如专家所言,AI的价值不在于替代人,而是让人力资源向更高价值环节集中,实现“替代人力”到“激活人力”的范式转换。这种“技术适配生产关系”的路径,才应成为“人机共生”的主流模式。
未来,这种模式肯定也会在更多城市中不断复制、演进、提升。当“AI数智员工”将公务员从重复劳动中解放,政府职能可以向公共服务优化等更高维度跃迁,人类员工可以更专注于政策创新与群众沟通,实现单一的效率提升向“有温度的精准服务”转化。
深圳福田的AI政务革命,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政府何为”的深刻探索。技术只是手段,真正的智慧政务必须实现效率与温度并存、智能与人文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