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融 融
有位老人从认识我开始,就苦口婆心地推荐一种被她看作来自天上的美食。2800年前,阿拉伯游牧民横越沙漠时以小牛的胃做成的皮囊装牛奶挂在骑坐的骆驼身上,为了途中解渴饮用。不料,皮囊内的牛奶分成了透明液体的乳浆和白色块状的凝乳。这份因空气、温度、土壤、水、植物与动物的奶水相互影响转化而诞生的意外礼物,被称为Cheese(中文称为乳酪,起司,芝士)。
爱吃乳酪的老人活到九十多岁。爱到什么程度?就像糖果和饼干一样,当零食和点心吃。在客厅里看电视,咖啡桌上有个小碟子,切成小块的乳酪,就像吃软糖一样,慢慢咀嚼。她爱乳酪如同享受巧克力,味觉触觉嗅觉视觉都被调动起来,满心的欢喜。她就是我的洋婆婆海伦。
我告诉海伦,东西方有两种食品完全配对,品种数不胜数。有液体的、固体的,酱式的、发霉的,有切成片状的、细丝的,炸圆球的,等等。婆婆瞪大了眼睛,好像在听古老的神话。豆腐,不就是乳酪的替代品吗?婆婆听得眉开眼笑。我赶紧去买了一盒送给她。她不太喜欢豆腐的气味。啊,与我不喜欢乳酪的气味一模一样。豆腐被婆婆拒之门外。
我们夫妻外出就餐,先生爱去意大利餐馆。服务员送来主食面条,拿着圆桶长棍问:要不要加点乳酪粉?谢谢,不要。我说。先生的面条上犹如大雪覆盖,白茫茫一片。久而久之,我们很少去意大利餐馆就餐。
有一种披萨叫乳酪披萨,表层覆盖着五种以上的乳酪,是很多美国人的最爱,先生亦然。我不碰。
周游西方世界,不论在美国还是欧洲,只要遇见著名的乳酪产地,先生给我说当地的人文景观,少不了乳酪。据说,每公斤奶酪制品用10公斤牛奶浓缩而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脂肪、磷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纯天然的食品。
我问过不少华人:你们的厨房里有乳酪吗?你们爱吃乳酪吗?为什么家家喝牛奶,却不吃牛奶提炼出来的、营养高于十倍的乳酪呢?答复是各种各样的,结论是一样的,不吃,少吃,很少吃。
先生为了我,少吃披萨,不进意大利餐馆,但是他的早餐固定不变。美国人最常见的鸡蛋饼,里面一定要有乳酪,裹了洋葱丝、番茄丁和青红圆椒还不够,他说,离开了乳酪,就是中国菜了。我做早餐经常忘了加乳酪,他拍拍我的脑袋,笑着说,中式早餐,我也能吃一点。以后记住,不要漏了乳酪。
几年疫情,很多人改变了嗅觉、味觉,甚至触觉。我的口味也改变了。以前钟爱的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金枪鱼,现在嫌鱼肉纤维粗糙,怎么做也不好吃。我们差不多有两年多不碰三文鱼了。
有一次,先生下厨烤三文鱼排,笑嘻嘻地端到我的面前,被我一眼看穿,里面加了乳酪。他在鱼排上划了几刀,塞进了乳酪细丝。乳酪的橘黄色与三文鱼非常接近,融化之后覆盖在鱼排上面,绿色的香草碎粒夹杂其中,色香俱全。我假装糊涂,给他面子,搛了一块塞进了嘴里。我感觉到了他那专注的目光,就像探照灯一样跟着三文鱼进了我的嘴巴,窥视着我舌头上的味蕾。美味的食品会加速唾液的分泌,他好像看见了一样,连声说:好吃!好吃!我点点头,称呼他为厨房里的魔术师。
突然间,好像打开了一扇神秘的大门。我开始试验。我家的菜园里到处是荠菜、苋菜,不用浇水施肥,自愿奉献。先生称之野草,不爱吃。我拌了乳酪加了蛋液,拌入番茄和圆椒,做成小菜饼,先生吃得津津有味。洋葱、胡萝卜、花椰菜、土豆丝,不用起油锅,切碎了,铺上乳酪,放进空气炸锅,几分钟就做好了。往往在这个时候,洋婆婆的音容笑貌出现在我眼前,感激之情化作泪水,染红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