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向学生讲解水产品知识 郜阳 摄
“一个水产品品牌打响,要多久?”记者昨天旁听了上海海洋大学农业专项班的一堂公开课。这是60多位“新农班”学生的新学期第一课。上课地点,不在临港校园,而是在松江的水产市场、农业合作基地。
用“新农班”跟班导师、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高级工程师王春的话来说,不实地走走,大学生们根本无法想象,如今的水产行业可以“穿着皮鞋上班”,早就和传统理念里“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说再见了。“新农班”的第一课,记者听到了更多值得探讨的内容。
拉近“书本”和“一线”距离
1月6日,作为上海唯一涉农“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海洋大学启动元鼎卓越农林创新班、农业经营管理硕士专项班,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产业实战”的农学交替培养模式。
校方透露,“新农班”会按需重构课程内容,打造“通识知识基础+细分领域拓展”的课程结构,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宽广视野,又注重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深厚的专业素养。
“过去上课,我们明显感到,年轻人害怕传统农业。”王春告诉记者,“书本知识”和“一线生产”的“遥远距离”,让老师们有些无奈。
“我们的初衷就是为了‘接地气’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该校教务处副处长李玉峰补充说,“‘新农班’的课程特色就新在社会实践,除了增加社会实践课时,更强调‘一线’的现实场景。”
记者明显感受到,大学生对真实的一线是新奇的。在水产品市场,大伙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向摊主询问鱼类、虾类价格变化趋势。“平时没关注过水产品价格,课堂上学到的水产品浮动大,今天实地走访,才真正有了切实感受。”2024级学生郑嘉滢说。王春适时向大家提出问题:“同样是鲜活水产品,为何价格差别那么大?基围虾和小河虾的价格为何要相差近一倍?”
邀“行业导师”参与个性化培养
走进上海昆秀水产专业合作社,学生围着“行业导师”、合作社负责人顾红明不愿离去。他们有太多的谜团需要解开:“只做高端蟹有出路吗?”“大闸蟹怎么带动三产发展?”更有人现场讨教起“养蟹经”。
王春说,理想中的“新农班”,需要个性化培养。学生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学校会牵头联系在这一领域发展较好的老总来担任“行业导师”。这一点,在“开学第一课”上就有所体现——韩劲松对“特优名品”水产品的电商销售一下有了兴趣;来自呼伦贝尔的任美心说,自己家乡几乎看不到鲜活水产品,看到了先进的养殖技术,很希望能引进,让鲜活水产品“游上”家乡的餐桌……
“水产专业学生初次就业,与本行业签约率超90%。但几年过后,转行的学生比例同样很高。这是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现状。”王春指出。
顾红明说,昆秀水产专业合作社的大门,会一直向“带着问号”的大学生敞开,欢迎大家来实际体验,动手喂喂饲料,起起地笼,也可以就品牌建设共同“头脑风暴”。记者了解到,校方目前正在拟定“新农班”的“淘汰与退出机制”。如何让“实验”产出好的成果,还需要不断摸索和完善。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