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门诊中,许多患者口唇或人中鼻孔周围出现一粒粒的小水疱,过两天水疱破了,还有疼痛或烧灼感。有的患者认为,小水疱是因为过年期间吃了热性的食物如橘子、牛羊肉、红枣、桂圆、大蒜等引起的,有的患者认为是喝了中药造成的,还有不少患者询问医生,“饮食是不是太补了?是不是太热啦?我这都上火啦!”那么,这些小水疱真的是食物、药物造成的“上火”吗?为什么会在这个季节大量患者出现类似症状呢?
冬季是病毒的活跃期,“大鬼小鬼全出洞”了,“小鬼”如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轮状病毒等;“大鬼”如禽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等。其实,这种发生在口唇周围所谓的上火,是一种叫单纯疱疹病毒这个“小鬼”造成的,医学上称作“唇疱疹”,是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人类是这种单纯疱疹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
这种病毒存在于患者或健康带菌者的水疱疱液、唾液及粪便中,会在人群中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的疱疹、毛巾等可能造成传染,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餐具传染。一般来说,病毒会经呼吸道、口腔、生殖器黏膜以及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内,之后不一定马上发病,而可能潜伏在正常黏膜、血液、唾液及感觉神经节细胞内。一旦机体免疫力由于各种原因下降,病毒就会趁机作乱,导致发病。唇疱疹主要依靠它的临床表现来诊断,一般会自行破掉,然后结痂愈合,不会留下后遗症。但是,如果疱疹情况特别严重,面积很大,时间很长(一般一周会痊愈),可以外用抗病毒药阿昔洛韦乳膏局部涂敷,一日数次,或口服阿昔洛韦、板蓝根等抗病毒药物。
唇疱疹的发生,是源于抵抗力的下降,因此,除了发病期间多饮水、多休息、服用维生素C之外,病后也应该寻求医生的帮助,积极调理身体,增强抵抗力的同时也增强身体抗病毒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大鬼小鬼”敬而远之。
吴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