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琳威在上海开设体验中心,消费者可在此体验车衣创新产品
禾赛科技研发制造的各种激光雷达产品 均为受访单位供图
“一张膜”打破国外企业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垄断,不仅要产品出海,还要制造出海,布局美国工厂,立志以自有品牌叫响全球市场;“一双眼”从实验室奔向国内外市场,自研技术,自建工厂,去年成为全球首家且唯一实现全年盈利的上市激光雷达企业……上海一批代表新质生产力方向的科技企业,靠技术实力抢抓机遇、征战全球,获得不俗战绩。
技术自主才有出海底气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养护和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能变色、防剐蹭、可自修复的“隐形车衣”,在汽车后市场中愈发流行,但国内消费者大多只知道国外品牌。上海纳琳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瞄准新材料赛道,暗自发力,力图打破进口品牌在高品质隐形车衣领域的垄断。
隐形车衣也叫汽车漆面保护膜,技术门槛很高,十年前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纳琳威以纳米塑料改性为基础,先后突破纳米金属氧化物粉体制备、纳米超分散、湿法造粒等多项关键技术。”在公司董事长肖琳看来,从公司初创时起就将创新刻在了基因里。纳琳威还牵头制定了《汽车漆面保护膜》国家行业标准,建成TPU漆面保护膜全产业链生态,成功实现进口替代,被誉为“隐形车衣超级工厂”。
技术自主权是纳琳威出海的核心底气。通过创新,纳琳威创造了一个经典案例。“我们通过纳米改性,使原本只是塑料膜的PET材料,具备了光屏蔽、隔热等特殊功能。经过材料研发、工艺创新等,实现产品出口额呈倍数级增长。”在肖琳看来,市场正在不断验证创新带来的核心价值。目前,纳琳威已在全球积累1600多家客户,直接发生业务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多达128个,出口业务占比逐年上升。
肖琳表示,纳琳威在成立之初便锚定立足全球化,目前,纳琳威位于美国洛杉矶的首个海外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将主要生产隐形车衣和真漆车衣两款产品。随着进军海外的步伐加快,纳琳威海外营收占比将进一步扩大。
有准备才能乘风而起
就在这个月,一辆售价12.98万元的智能汽车搭载禾赛激光雷达开启预售,它是行业内首个将带有激光雷达硬件的高阶智驾产品下探到12万级的产品。
作为智驾系统的核心零部件,过去动辄几十万元一颗的激光雷达曾经“高处不胜寒”,比如特斯拉的智驾技术早年就放弃了激光雷达,采用了纯视觉路线。
禾赛科技战略发展副总裁乐晓磊介绍,公司做对了两件事:自研芯片、自建工厂。禾赛自2017年起自研芯片,现已研发到第四代。“我们将激光雷达的制造工艺融入研发设计流程中,在促进产品快速迭代的同时,保证其高性能、高可靠性与低成本;突破了激光雷达传统的器件分立式设计,采用集成化技术,使得激光雷达尺寸减小、成本降低,实现规模化量产。”在禾赛激光雷达生产线外,摆放着一排产品,尺寸越来越小,价格却越来越低,新一代激光雷达可以无缝集成至汽车车身,两三千元的价格已很常见。
车载激光雷达是一种从未经历过大规模量产交付的产品,但禾赛要做“破局者”。
禾赛在嘉定建设全球研发与智造中心,自建高自动化激光雷达产线,其中核心工序的自动化率达100%,每20秒就能下线一台激光雷达。“产线怎么设计、产品怎么检测、用什么样的装备,都是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我们建了200米测试道,模拟全球极端环境,确保雷达在沙尘暴、暴雨中也能稳定工作。”
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勇敢者得到了市场的热烈回馈。截至目前,禾赛已与22家国内外汽车厂商的120款车型达成量产定点合作关系,是全球激光雷达界妥妥的“扛把子”。
禾赛的年度交付量已连续4年翻倍,去年总交付量达50万台,成为全球首家且唯一实现全年盈利的上市激光雷达企业。今年,禾赛预计交付量将达120万至150万台,且应用领域正在逐步拓展,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交付量预计将达近20万台。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