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宝宝合唱团MV《春风》截图
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这天,上海市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视频号发布的MV(音乐短片)《春风》打动了许多人。它的演唱者全是听障儿童,如果不是看到他们戴着助听器或电子耳蜗,人们不会想到,这是一支特殊的“蜗牛宝宝合唱团”。正如中心主任沈敏在朋友圈里写下的感言所说:“听障儿童从哑到能完成合唱,是党和政府不断优化福利政策的结果,是科技工作者不断创新产品的结果,是全链条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特殊教育老师们辛勤努力劳动的结果。”
增强爱耳护耳意识,预防听力残疾,不仅是个人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几十年来,许多人致力于改写听力残疾预防和矫治的历史,从历史上的“十聋九哑”到近20年前的“十聋九不哑”,再到如今先天性听力残疾不断减少、95%的上海听障青少年能进入普通学校读书,听力残疾预防和矫治状况的极大改善,凝聚着一代代残疾人工作者、医护人员、科技工作者等许多人的心血。
就拿“蜗牛宝宝合唱团”来说,拍摄这支《春风》MV就有无数幕后英雄。自2019年合唱团在上海市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已有155名在中心接受康复语训的听障儿童加入,目前在训团员共有50人,其中不仅有正在语训的24名3至6岁儿童,也有26名已经康复“毕业”的7至12岁青少年。合唱团成立以来,他们在上海音乐学院社会教育学院老师的义务指导下,学会了比说话更难的唱歌,又通过学习唱歌促进了语言水平的提高。几年来,在“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晚会等许多大型活动的舞台上,都响起过他们感动人心的旋律。
去年9月,中心开始筹拍MV,经过4个月的学习,12名合唱团团员和近30名中心在训学员一起参加了最终的拍摄和录音。如果不是在画面中看到他们戴着助听器或电子耳蜗,只是闭上眼睛倾听歌声,人们不会想到,这首声音纯净、节奏感恰到好处的歌曲是由一群听障孩子演唱的。一位长期从事残疾康复的残疾人工作者说,自己被歌声深深感动,仿佛亲眼看到了孩子、家长、老师们在这歌声背后的巨大努力。
这美好的歌声也鼓舞了许多正在进行语训的孩子和家长,让他们看到了美好的希望。合唱团取名“蜗牛”,是因为蜗牛没有耳朵,就像听障儿童先天听力损失;蜗牛的触角像两个天线,代表听障孩子的两个耳朵;蜗牛的壳则很像音乐符号。中心的特教老师们希望,音乐能让听障儿童插上飞翔的翅膀,享受唱歌的愉悦,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懂得声音的力量。如今,“蜗牛宝宝”们实现了老师们的期待,在音乐中无碍感受世界,他们的成长也让大家看到了残疾预防和矫治的重大意义与前景。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相信伴随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听力健康将融入“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实现“人人享有听力健康”的目标。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