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欢
这两天,“北大毕业生转行做正骨师”的新闻引起争议。这位名叫张乐超的年轻人北大毕业后做正骨师,曾被人误解,甚至被同学踢出群聊。南京00后女生马雅从英国剑桥大学兽医科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动物园,成为一名饲养员。网上对此争论不休,支持者盛赞其“追随热爱”,质疑者认为顶尖名校毕业当铲屎官,多少有点“大材小用”。
这些故事主人公的选择,引发了人们关于教育、职业与人生价值的激烈讨论。有人赞赏“打破学历枷锁”,有人批评“浪费教育资源”,还有人借此鼓吹“读书无用论”。嘲讽张乐超的人,一边羡慕“年入百万”,一边对高收入的“非精英职业”嗤之以鼻。这种分裂式的观念,比错位的脊椎更需要“正骨”。
教育不是为了批量生产符合世俗标准的“精英”,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个体。我们应该打破对高学历人才职业路径的刻板印象。学历光环,赋予人的不是“必须成功”的枷锁,而是提供更多选择的自由。与其纠结“大材是否小用”,不如思考“材”如何尽其用。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在传统世俗观念里,名校毕业生应该做“体面的职业”,在办公室当白领,如果谁稍稍“越轨”就可能被打上异类标签。但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身处其间的个体有着千姿百态的人生。
学历崇拜要不得,职业偏见更不应该。“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这句话曾广为流行。和高考不同,人生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生活都有无限种可能,而不是拘泥于一种轨迹和方式。
很多网友吐露心声,表示很迷茫,深陷职业发展的困境,内心向往改变,却因缺乏勇气而裹足不前。张乐超、马雅用行动传递态度:一定要鼓足勇气,直面内心,叩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旦明确方向,就果敢抉择、大胆改变,跳出舒适圈,别再逃避,主动迎接人生新挑战。只有直面自我,才能开启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随着时代发展,职业的边界正变得越来越模糊,新兴职业不断涌现,传统职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社会早已告别那个职业选择相对单一和固化的时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有的工作岗位都需要人才,也都可以去尝试。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理想职业和追求,无论选择怎样的职业道路,只要投入精力和兴趣去努力拼搏,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就是最好的人生,就是最好的选择。当就业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接地气,社会也应当乐见年轻人在各行各业里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