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星
护照到期,重新拍照申领,拿到手后迫不及待地打开,终于不再是那张带给我无数“麻烦”的照片了!回想过往这几年,每次出入境都要受到海关/移民局工作人员长时间的审视,无论中外;在首页和签证页间来回跳转,再反复逼视,努力从眉眼间找出相符或相异的依据……每每遭遇这熟悉的场景,内心既有小小不满,亦有些许得意,毕竟,2015年春办理上一本护照时正是我体重的巅峰——188斤,如今“仅”有128斤,正好“甩肉”60斤,而且是在一年内完成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减肥等于整形”这句话在我每次出入境时有了具象的呈现。
作为最老的80后,我的青春期正值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物资极大丰富,“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阶段有足量食物供给,肉蛋奶鱼管够,再加上我是深度甜品控,糖果、蛋糕、巧克力、冰淇淋……几乎一天不落。几年下来身高长到1米82,体重也飙到170斤,从此便一“胖”而不可收。从医科大学毕业后入职医院,由于体育运动减少,赘肉更是日长夜大,直到体检报告亮起红灯。
“你的尿酸已经破600了,这可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疾病。”“谷丙转氨酶连续三年超100,你不怕以后肝硬化吗?”“血压160/100,你才35岁啊!不要命啦?”
看到我的体检报告,多位临床科主任同事都苦口婆心地劝诫。回想起大学《病理学》课本中那些触目惊心的文字和图片,恐惧终于战胜了对食物的病态渴望。平心而论,当年并没有“我从今天开始减肥”的正式宣告,更无“要减重××斤”的宣言,只是翻出《医学营养学》课本,督促自己“知行合一”而已。
医学营养学的核心是“均衡”二字,所以,“不吃主食”“不吃晚饭”“断碳(水)”“零脂肪”“生酮饮食”这些旁门左道从来没有出现在我的字典中。我唯一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身高(182厘米)、体重(188斤)、日常活动量(办公室工作、轻体力劳动),将每日的卡路里摄入量限制在不超过2000千卡,再按照3∶4∶3的比例分配于一日三餐。至于食谱的构成,我从未将任何一种食物排除在外,我爱吃的蛋糕、巧克力、冰淇淋甚至薯片、炸猪排等依然在列,只不过降低摄入频率,从一天一次到两天一次,再到一周两次、一周一次,逐渐减量但不禁绝,毕竟,美味食物带来的心理慰藉也能给健康加分。
在“节源”的同时还要“开流”。医学专业出身的我很清楚,男性减肥其实比女性更容易,由于雄激素水平高,所以很容易长肌肉,而只有要足够的肌肉量就能提高基础代谢率,换言之,一身腱子肉哪怕躺着也在消耗能量。如何练肌肉?我没有“买最贵的卡,健最‘菜’的身”,只是坚持每周三次在家中做俯卧撑、卷腹、深蹲,将上下肢与核心部位的肌肉练出来。
减肥当然是医学问题,但更是物理学问题,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绕不开“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这一核心。从2015年春开始“节源开流”,坚持了一年时间,我就成功甩掉60斤赘肉。如今近10年过去,我依然保持着减肥成果未反弹。45岁时的体重与16岁时一样,这也许是中年男人最大的成功。回首瘦身之路,“知行合一”与“坚持”才是最有效的神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