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
海派插花  塑造独属春天的美 过敏别轻易用激素?羽绒服最好干洗? 赶集、赏花、喝卯时酒…… 精确到马路  上海暴雨预报升级
第8版:上海新闻 2025-04-01
AI气象哨兵“雨师”“扶摇”今年汛期上岗

精确到马路 上海暴雨预报升级

本报讯(记者 马丹)申城气象预报将迎来“双AI卫士”守护。记者昨天下午从上海市气象局获悉,国内最新聚焦超大城市安全的AI气象预报模型“雨师”和“扶摇”完成测试,今年主汛期正式上岗。这意味着上海市民收到的暴雨预警将有望精确到街镇级,强对流天气预警时效最多可提前45分钟。

另一个好消息是上海市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创新中心昨天在“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开建。它的诞生,为“人工智能+气象”的应用落地按下了加速键。

专盯“强对流”

家住惠南、在陆家嘴上班的白领周小姐,仍然记得去年夏天那场让人猝不及防的暴雨。那天早高峰,正准备出门的她被暴雨积水堵在了家门口,无法上班。不过,未来这样的场景将被改写。上海中心气象台台长许建明介绍,由上海市气象局、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研发的“雨师”,专注于影响上海的突发强对流天气。“它率先采用雷达三维数据训练模型,并巧妙嵌入连续方程推导垂直速度,精准刻画雷暴单体的立体结构,帮助我们准确判断对流天气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消亡。”凭借这一优势,“雨师”有望将强对流预警准确率提高6%至10%,时效提前15至45分钟。“这就意味着城市灾害性天气防御将多出一段‘安全缓冲期’。”

“分钟级”预报

与专注“解剖”云团的“雨师”不同,“扶摇”更像是架设在城市上空的超高倍显微镜,瞄准的是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尤其是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这个由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参与研发的模型,能快速融合雷达、卫星、自动站等多源数据,实现区域级端到端同化和预报一体。“有了‘扶摇’,天气预报更细了,空间分辨率从3公里细化至1公里,推理速度从10分钟压缩至3秒,预报频次从逐小时提升至逐10分钟。”许建明说,以后上海天气预报将精确到街镇,每条马路都可能有“独家预报”。

与会专家点评,“扶摇”助力下的申城天气预报,就好比电视从标清切换到4K模式。据了解,去年底开始试运行的“雨师”和“扶摇”,今年汛期将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将上海城市的气象安全网织得更加细密。

超级“百宝箱”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成为全球挑战。上海最新研发的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集成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传播、应急响应四大支柱,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它利用风云卫星数据和AI模型,自动生成灾害路径推演和风险评估报告,支持分钟级预警信息发布。今年3月,在缅甸内比都的内涝预警中,工具箱通过地形精度提升和智能体自动评估,将预警时效提前了3小时,为当地政府疏散低洼地区居民争取了时间。工具箱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与蒙古国合作时,将气象预警与航空、城市排水系统对接,实现从“数据监测”到“应急响应”的全链条闭环。目前,工具箱已在东北亚和东南亚试点,预计2025年覆盖“一带一路”10国。“这不仅是技术输出,更是中国气象治理经验的全球共享。”

上海作为超大城市,每年受台风、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影响显著。市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创新中心成立后,将聚焦“数据+AI+物理”新范式,破解极端天气预报难题。同时,加速大模型落地“最后一公里”,推动从“通用服务”到“场景定制”,在低空经济、能源利用等领域发挥“气象+AI”的作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