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如何健康快乐地活到一百岁吗?我的研究就是希望解决这个问题。”昨天举行的复旦大学第十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上,英国皇家医学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国家表型组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名誉教授杰里米·尼科尔森带来了题为《表型组医学:在不断变化且不可预测的世界中推进疾病预防与诊断》的报告。
“预见未来”的精准医学
作为国际分子表型组领域专家,尼科尔森在系统医学、代谢表型、分子病理学等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代谢组学之父”。让医学从“对抗疾病”转向“预见未来”,他致力于让先进医疗技术跨越实验室的高墙,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生命盾牌。“我们都希望能够活得更长寿、更健康、更快乐,而对于我们中的很多个体来说,科学进步可以显著提升生命质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精准医学。”尼科尔森的演讲从精准医学切入,指出基因组检测工作是目前人类疾病防治的重要工程之一。
然而,仅仅关注基因是远远不够的,正是这一局限催生了表型组学的诞生。“我们的基因与环境——包括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气、使用的电子产品、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体——都会产生互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预期寿命。研究这些内容的范畴,就是人类表型组。”尼科尔森介绍。
微生物基因的复杂对话
所谓表型组,就是由基因、表观遗传、共生微生物、饮食和环境暴露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系列可测量特征,包括个体和群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表型组学聚焦于这些可测量特征的研究,是继基因组之后生命科学的又一个重点方向。
“人类是超有机体,我们的健康密码不仅藏在2万个人类基因中,更存在于100万亿个微生物基因的复杂对话里。”尼科尔森点明表型组学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重要意义。每人肠道内有1公斤微生物,其代谢产物可解释8%的BMI变异,并与糖尿病、自闭症等疾病直接关联。此外,在COVID-19长期后遗症患者的血液中,炎症因子与脂蛋白紊乱共同构成“代谢风险空间”,提示心血管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激增。上述种种“蝴蝶效应”表明,传统医学模式已经难以应对现代健康挑战,而表型组医学通过“全息解码”人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正为这些难题提供了全新视角。
面对生命健康领域的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尼科尔森认为,国际合作是唯一出路。尼科尔森在PPT中展示了国际表型组中心网络的蓝图——从上海到珀斯,从多哈到剑桥,科学家们将共享数据、统一标准,构建全球健康预警系统。“COVID-19教会我们,疾病无国界,而表型组医学的使命是让预防无盲区。”他强调。
AI替代不了科学家
有学生提问:“AI能参与表型组研究各个环节吗?”尼科尔森摇摇头:“AI可以进行大规模群体分析,但如果分析对象是差异化个体,恐怕就有点力不从心了,这也证明了科学家的不可替代性。”
“现在大家都在说AI,但是AI里面其实有很多不同的技术和算法,不能被混淆在一起使用或讨论。”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神经网络,一个是随机森林,这两者的表现就很不一样。在尼科尔森看来,AI是工具,但科学的核心是人类对未知的追问。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