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6日 星期日
借丹青跨时空重逢
第7版:特稿 2025-04-03

借丹青跨时空重逢

大女儿王秀梅(左)、二女儿王秀春在父亲肖像前泣不成声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周贝贝根据烈士大女儿特征创作打磨肖像

徐汇公安分局复原的王友德烈士动态影像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提供

徐汇分局警史馆筹建组前往王友德烈士女儿家中探访

本报记者 杨洁

一名年轻男子,身着1949年时的米黄色公安制服,他举手庄严敬礼,忠厚坚毅的脸庞上,露出自信又阳光的微笑……

“爸爸!这么多年,我们终于见到你了!”反复观看这段短短几秒的视频,终于与故去多年的父亲“重逢”,年近八旬的王秀梅、王秀春两姐妹,哭得像孩子一样。

画面中的人,名为王友德。他曾是解放后上海公安唯一一位没有肖像的烈士。去年,一幅“迟到”的肖像画诞生了。今年清明前夕,上海公安又运用数字技术,复原了王友德烈士敬礼的动态影像。至此,一场跨越76年时空的还原与重逢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 思念绵长

在上海公安博物馆英烈馆,庄严展陈着1949年5月以来上海公安战线82名英烈的英勇事迹和部分遗物。曾经,那面英烈墙上有一处特殊的空白——王友德烈士的名字赫然在目,却没有相片,只有寥寥几句文字介绍。

因为出身贫寒,加之战局纷乱,王友德没有任何影像留存于世。他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壮烈牺牲的1949年,年仅26岁。

多年来,绵长的思念,始终萦绕在王友德亲属的心头。

“父亲牺牲的时候,姐姐4岁,我只有1岁半。说实话,我们对父亲的模样几乎没有印象,家里也没有他的照片。”谈到几乎未曾谋面的父亲,今年77岁的王秀春抹着眼泪,频频哽咽。“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们只能通过母亲和其他长辈的讲述,怀着对父亲的思念,想象着他的模样。”

王秀春回忆,听家里人说,父亲和母亲当年感情很好,经常会寄信回家。但到上海三个月后,信件突然中断了,家人便知道,“他一定是出事了”。后来,王友德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村里一时间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一名地下党员,有人说他是抓特务时牺牲的。“实际上,我们只知道父亲是在上海牺牲的,他是烈士,我们是烈士子女。但父亲究竟是为什么而牺牲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一直没有定论。”

当时,在姐妹俩幼小的心灵中,父亲是那么高大英勇,又充满慈爱。“听老人说,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很爱孩子,冬天很冷,他就会解开衣服,把我抱在怀里暖身。”王秀春说,从小就没有父亲,姐妹俩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受过一些委屈,对父爱也格外渴求。“平时在散步时、干活时,一想到父亲,我都会不自觉地流眼泪。小时候,我还不止一次地幻想过,父亲有没有可能没有去世,哪天就突然回家来了?”

2023年,当徐汇公安民警从上海奔赴山东,在王友德的出生地辗转找到烈士家属王秀梅、王秀春时,她们积压多年的思念,终于喷薄而出。

“其实,多年前也有其他同志来找过父亲的照片。我们家确实没有什么保留下来,最后就不了了之了。”王秀春等亲属们心里也有问号:父亲究竟因何牺牲的?这一次,能找到他的肖像吗?

二 深夜中弹

王友德是解放后上海公安唯一没有肖像的烈士,也是上海解放后徐汇分局唯一一名烈士。

2023年,适逢徐汇分局筹建警史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筹建组成员心头升腾而起:“一定要尽全力把王友德烈士的英勇事迹补充完整,尽可能让人们见到烈士生前的模样。”

历史如拼图一般,被慢慢补全。以下是王友德的故事——

1923年4月,王友德出生于山东曲阜县吴村柳庄大队一个贫农家庭。1948年6月山东曲阜解放,在党组织动员青年参军时,他做通了母亲和妻子的思想工作,同年11月毅然报名参军,后被选调至华东警官学校(现为山东警察学院)。1949年5月,王友德随军南下,参加接管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徐家汇分局,被安排在塘子泾派出所(现徐家汇派出所)工作。

上海解放初期,盗匪活动猖獗,地痞流氓横行。1949年8月18日晚,王友德与同事徐国祥一同前往辖区虹桥路市民村巡逻。市民村人员混杂、地形复杂,因无路灯照明,深夜视线很差。王友德和徐国祥经过第一弄时,黑暗中发现有两名男子迎面而来。徐国祥以手电筒照射,见两人形迹可疑,就喝令对方止步,并上前询问住址。两人答称“住在村内十九保”。为了验明真假,王友德和徐国祥提出随两人去家中问询。谁知,就在转入第二弄时,其中一人忽然乘机奔逃。徐国祥立即拔枪紧追,途中,只听到背后一声枪响,待他转身返回时,发现王友德已经倒卧在血泊中,头部中弹、鲜血直流。

徐国祥立即向分局报告,分局局长许孔珊立即率领刑警队三十余人驱车赶往现场,一面追捕凶犯,一面将王友德送往医院急救。无奈,因伤势过重,王友德于第二天凌晨5时牺牲。

而枪杀王友德的凶犯徐世万,在当年9月4日被嵩山分局捕获,并于当年12月3日被依法执行枪决。

王友德牺牲后,上海市民政局把王友德事迹函告了山东省曲阜县,曲阜县民政局于1950年10月批准王友德为革命烈士。目前,王友德安葬于山东省曲阜市烈士陵园。

三 三只木箱

“我们从三只装满原始资料的木头箱子起步,来寻找这个答案。”徐汇分局警史馆筹建组成员、退休民警王国元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公安局政治部编印的《上海公安英烈》小册子上,他们找到了王友德烈士的简要事迹:1949年8月18日夜,王友德在市民村执行盘查任务时遭歹徒枪击,并于翌日壮烈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王国元说,他们随后查阅了1949年的《人民警察》杂志,找到了王友德的故事;随后又与凶犯案卷对比,以此相互印证,确保事实无误。

时隔久远、档案不全、记录寥寥,能基本还原事迹,已是不易。但筹建组并不满足于此。找到烈士肖像,是民警与亲属共同的愿望。

筹建组发现,王友德曾被选调至“华东警官学校”,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创立的第一所警察学校。1949年4月,学校800名师生南下,接管了上海、福建等地伪警察局,王友德就是其中一员。

以此为起点开始查寻,筹建组还找到了华东警官学校登记表中,记录了王友德“能吃苦”“太老实”的性格特点。他的生平和形象渐渐丰富。

筹建组多次前往山东省曲阜市,在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拿到了王友德烈士的《烈士证明书》等珍贵资料。然而,即使遍访了曲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曲阜烈士陵园、烈士原户籍地派出所与烈士家属,王友德烈士生前照片或肖像始终没能找到。

对此,王国元久久无法释怀。“如果一直找不到,警史馆开馆之日,王友德烈士事迹展陈板上的肖像照片就会是空白,那将是多大的缺憾啊!”过了几天,他突然间有了灵感:既然没有原始照片,那能不能请画家画一张出来呢?

四 丹青传神

筹建组多方打听,联系到了画家周贝贝,他曾为端木宏峪、肖玉泉等数位公安英烈设计过纪念碑、纪念像,广受好评。听完筹建组的请求,周贝贝深知难度很大,但仍愿意尽全力一试。

“为烈士画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一口答应,但又忐忑不安。”周贝贝坦言,“因为跟我之前的创作相比,这次可参考的资料太少了,可谓是极限挑战。”

这确实是一次极限挑战。当年,王友德入伍后与家人聚少离多,他牺牲时,两个女儿尚幼,她们对父亲样貌的记忆十分模糊。唯一可以参照的就是筹建组在山东走访时,烈士家属曾反映,从小到大,别人都说大女儿王秀梅和父亲长得比较像。

于是,筹建组将王秀梅的照片发给周贝贝作为参照。动笔前,他花了不少时间仔细观察烈士女儿的面部轮廓和骨骼特征。“烈士先入伍后入警,他作为军人和警察的正气凛然、坚毅英勇,都要通过神态表现出来。”随后,周贝贝从画面感觉和艺术风格上确定基调,在照片和绘画质感之间寻求平衡。厘清思路后,他便在画室内潜心创作,先完成了第一稿。觉得英雄气概不够,接着又画了第二稿、第三稿、第四稿……从初次勾勒到形成定稿,用了整整两周时间。

结合家属意见,周贝贝再花时间反复打磨修改,形成定稿。“很像!很像!”在家属的肯定下,最终,一幅迟到了75年的烈士肖像画诞生了,一位坚毅勇敢的英烈肖像跃然纸上。

2024年9月30日,在中国第十一个烈士纪念日,徐汇分局警史馆正式开馆。墙面上,人们终于见到了王友德烈士的模样。

五 了却夙愿

今年清明前夕,结合“口述历史”《王友德烈士肖像复原记》专题纪录片的拍摄,徐汇分局牵头运用数字技术,复原了烈士身着当年制服敬礼的动态影像视频。

4月2日,王友德亲属一行4人专程从山东来到上海缅怀亲人,并为徐汇公安送上“数字丹青复英貌 初心考据证丰碑”的锦旗。看着这段视频,王秀梅、王秀春姐妹忍不住抚摸着屏幕中父亲的脸庞,反复念叨:“爸爸,你放心,这些年我们过得很好。爸爸,我们真的好想你!”

向王友德献花时,王秀春哭了:“可能是心灵感应吧,一到上海,我就内心控制不住地想哭。”思念之外,更多的是感动:“爸爸的事迹终于真相大白了,去年我见到了他的肖像照,现在见到了视频。太感谢公安民警了!这么多年了,我们心中的大石头总算是落地了。”

在亲属们的身后,王国元也动情地红了眼眶。从考证事迹、寻找肖像到为烈士画像,这名退休民警耗费大量精力心血,更与烈士亲属建立了深厚的羁绊。“我是退休民警,在公安战线上工作了40多年,对公安事业特别有感情,从小也深受红色教育熏陶。这次能够为王友德烈士复原肖像,我感到格外有荣誉感、使命感。”

告慰烈士英灵,如今,王友德亲属与徐汇分局民警共同的心愿了却了。一幅肖像画、一段短视频,让亲人和战友的思念有了寄托的影像,也让后辈缅怀英烈事迹、弘扬英烈精神,有了全新的载体。

烈士虽埋骨山东,忠魂却近在眼前。在上海公安博物馆英烈馆,82名公安英烈的最后一块“拼图”被补全。至此,这场跨越76年时空的还原与重逢之旅,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