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8日 星期五
智慧快餐 破土的回响 樱花绽放古筝响 扫墓往事 思念 春拂菜花巧疏肝 去菜场开盲盒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5-04-06

破土的回响

姚宇怡

在《诗经》的密林深处,一株笋芽正在酝酿着破土的力量。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吟咏穿越三千年时空,我们仿佛看见先民们在竹影婆娑间劳作的身影。

笋,这个被历史长河反复淘洗的意象,既是中华文明最初的味觉记忆,更是刻在民族精神里的生存密码。

商周时期的青铜鼎中,竹笋与鹿肉同烹的羹汤氤氲着原始的香气。《诗经》时代的人们早已深谙“其蔌维何?维笋及蒲”的饮食智慧。在黄河流域的初春,先民们用骨耜翻开湿润的泥土,那些尖尖的褐色笋尖,是严冬过后最鲜活的馈赠。这种对时令的精准把握,让竹笋超越了简单的食物范畴,成为农耕文明与自然对话的媒介。

竹笋的生长是一场沉默的突围。北宋文人赞其“解箨时闻声簌簌”,将破土瞬间的脆响化作诗意的聆听。魏晋名士嵇康在竹林中抚琴,七贤的身影与修竹共舞,他们从拔节的声音里听见了生命的律动。这种对细微之处的观照,恰似中国艺术中的留白——于无声处听惊雷。

王阳明少年时格竹七日,最终在竹影摇曳中悟出“心外无物”的哲思。朱熹“格物致知”的实践,或许也始于对一株竹笋的凝视。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跃迁,构建起东方特有的认知范式。就像竹笋层层剥落后显露的莹白,真理总在破除表象后显现本真。当我们凝视一株正在生长的竹笋,看见的是中华文明特有的生命美学,既保持着向下扎根的谦卑,又怀揣着向上生长的锐气;既承受着泥土的重压,又享受着破土的欢愉。这种矛盾中的平衡,恰似《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在三千年的时光里,始终鲜活如初。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