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李江
■ 新增设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新工科专业
■ 现代装备与控制技术、航空器械维修等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为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等
■ 在市属高校中率先开设电子封装技术专业
■“一学年三学期五学段”的教学模式加强校企育人合作
坚持应用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主动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聚焦现代产业动态,随产而动,致力于构筑新质人才培养新场域,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上工程样本”。
学校是国内最早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高校之一,与行业、企业构建了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持续为生产一线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
近年来,学校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锚定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产教融合迭代升级至2.0版。在对接产业需求方面,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打造与现代产业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新增设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新工科专业;对现代装备与控制技术、航空器械维修等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为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等;面向集成电路先导产业,在市属高校中率先开设电子封装技术专业。目前,43个专业匹配上海“3+6”现代产业,占比达到70%。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提升校企协同育人黏性,创新实施“专微融合”新质人才培养模式,以11个“微专业”为契入点,初步形成了“微专业”集群,实现人才培养的交叉性和开放性,打通校园与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通过“一学年三学期五学段”的教学模式,提升企业在学校的“话语权”,邀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进行教学工作,逐步实现每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均有行业企业参与授课,落实驻企培养,与长三角近千家企业共建产学合作教育基地,与上汽、商飞、东航、申通、中船等行业头部企业协同联动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获批上海市重点产业学院2个。
在评价体系方面,实行“互聘双聘”,通过校企互聘、双向任职机制,构建兼具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突出对教师开展产教融合教育教学的成效评价,引导教师将专业教学、学科研究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推进兼职产业师资队伍建设,聘任企业负责人参与相关专业建设,建设校企教学共同体。对学生,打破传统的以学校教师打分为主的学业评价方式,实施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改革,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行业企业特别重视的能力维度,以及行业标准要求的能力纳入学业评价体系。连续多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5%以上。
未来,面向国家产业升级发展的新趋势,学校在工程本硕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将全面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产线工程师”,有效服务国家现代产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