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学历+就业”双证融通 产教融合不断迭代升级 知识学分变能力“工分” 对接一线  毕业就有职场即战力
第10版:教育星球 2025-04-16

知识学分变能力“工分”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 毛祥东

■ 按照企业需要的人才量身定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 需要研究、反思和调整当前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变静态管理为服务实习实践工分制的全周期全过程动态考核

■ 在师徒结对的场景下学习,不但掌握知识与技术,而且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更新三大理念:

一是知识学分变为能力工分。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强调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主体地位,按照企业需要的人才量身定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侧重培养技术工匠,本科院校则聚焦培养掌握基本理论与专业技术,能够在真实现场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师。而能力工分制须走出校园,进入到企业复杂的生产现场,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完成必要训练,由企业导师给予能力工分,实现“知识学分制+能力工分制”的双元评价体系。

二是抽象学习变为具身认知。孩时骑自行车一次性学会之后,这种技能一辈子都忘不了。假如设置一门学习骑自行车的课程,在教室里安排一个学期专门讲解自行车的原理与骑行技巧,哪怕老师水平再高,能够用最新的3D模型剖析展示1000多个零部件,即便学生具备了机械零件、机械原理、力学、骑行运动学等课程知识,并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所需的学分,但如果没有亲身掌握骑行平衡与双脚踩踏力量的技巧,学生还是学不会骑车。线上教学永远无法教会游泳,课堂外的感性认知才是关键。这一理念揭示了当前高校课堂抬头率低的根源——缺乏实践参与。应用型教育必须打破“纸上谈兵”,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

三是静态管理变为动态考评。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教师的职业素养能力提升,教学管理的跟踪评价机制,以及社会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反馈,都亟需全方位的改革。以学生学籍管理为例,当前高校采取的学业警告、退学等管理举措,本质上是被动、静态的管理方式。需要研究、反思和调整当前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变静态管理为服务实习实践工分制的全周期全过程动态考核,体现学生综合知识素养与工程能力的养成。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改革还要有三大场景凸显:

一是教学学习凸显生产体验。对于工科专业,在实验室模拟环境中,很难培养出真正能解决生产现场复杂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也正是很多实验室研究成果很难转化落地的真正原因。

二是知识传授凸显社会参与。优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课堂之外、学时之外的社会实践对于学生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大有裨益。要想在学校培养阶段给予学生充足的资源营养,需要社会和家庭资源共同支持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特别是需要国有企业、行业骨干龙头企业的深度参与。

三是师生关系凸显师徒结对。高校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往往是广播式口口相传,大班授课尤为如此,难以实现深度传承。而企业师徒制能让技术诀窍“手手相传”。外语教学即是这个道理,“光看不练假把式”,许多学生学了10多年的外语仍然无法开口交流。而在纯外语的环境下,通过听说口语练习,很快就能顺利交流,而且牢牢地记在脑中成为习惯性的发音肌肉记忆。高校学生在师徒结对的场景下学习,不但掌握了知识的真谛与技术诀窍,而且培养学生与生产一线人员沟通交流的能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