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肿瘤科主任梁晓华教授:没有“更好”,只有“更适合”
靶向治疗的原理是找到肿瘤所在靶点,精准打击,通俗讲就是一把钥匙开对应的锁,往往更直接起效。有的癌症患者如果对靶向药物敏感,通常几周就会发现肿瘤缩小。靶向药物有很多种,需要视每个病人的肿瘤特性而定。靶向药物需与基因检测相匹配,患者才能从治疗中获益。
肿瘤细胞很狡猾,会利用信号PD-1/PD-L1,伪装成“好人”,欺骗免疫细胞,让免疫细胞识别不出从而不作攻击。这就需要通过免疫治疗来阻断PD-1/PD-L1,令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这个过程往往漫长,不过一旦起效,持续时间比较长;对于部分响应的患者,则会长期受益,甚至被治愈。但部分使用免疫治疗的患者会出现“假进展”,通过免疫治疗后复查CT显示肿瘤较前增大,这种增大并不一定代表治疗无效,需要专业医生评估。
靶向药物的一大瓶颈就是耐药性,因此免疫治疗的出现为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之光”。在精准治疗时代,如何在复杂的肿瘤微环境中,把不同药物合理组织,进行综合治疗,以寻求最佳方案,值得业内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