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先濬教授
胰腺癌素有“癌中之王”之称,一经发现大多已是中晚期,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不到20%。如何突破胰腺癌的治疗瓶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教授日前接受记者专访,谈到了攻克“癌王”路上的几点感想。
多学科合作 “一站式”治疗
作为国内著名的胰腺外科专家,虞先濬始终认为,胰腺癌的疗效光靠“一把刀”是不够的。2021年,他提出将多学科诊疗从会诊制走向门诊制,牵头开设胰腺肿瘤多学科诊疗门诊,让患者在一个门诊同时获得多个学科诊疗意见,避免反复挂号就医的不便和时间耽搁。
“现在我们又更进一步,把多学科整合起来,既然要‘以患者为中心’,那就真正成立一个中心,做到一站式治疗。外科手术微创化、肿瘤治疗精准化、临床研究常态化、病人管理全程化,成为了中心奉行的理念。”在虞先濬团队的努力下,肿瘤医院胰腺外科逐步成长为拥有152张床位的综合性胰腺肿瘤临床及研究中心,还创建了胰腺肿瘤内科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心。
精准医学 甄别手术人群
多种相关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了多个癌种颠覆性的进展,胰腺癌治疗能不能够搭上精准医学快车?虞先濬教授说:“能!这两年‘精准’的阳光已经照到胰腺癌上来了。”
相对于肺癌、乳腺癌来说,胰腺癌治疗领域的“进步”其实很慢,这是其生物学特性决定的,其形成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药物难以渗透,从而导致胰腺癌药物治疗的敏感性较差。另一方面,作为免疫冷肿瘤,胰腺癌对免疫治疗的应答率很低。
虞先濬说,团队经过不断研究,成功填补临床对CA19-9等血清指标甄别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盲区。简单来说,若CA19-9指标“阴性”的胰腺癌患者,预后会很糟糕,手术需谨慎。相关研究证实CEA/CA125/CA19-9的三联标签可以甄别胰腺癌“手术不获益”人群,指导临床建立基于筛选和分型的个体化手术综合治疗策略。
近年来,免疫治疗进入下半场,医学界给予肿瘤疫苗非常高的期望。虞先濬认为,免疫治疗是未来胰腺癌患者获得疗效提升、生存期延长的重要方向。他带领研究团队布局一系列关于mRNA疫苗在胰腺癌治疗中作用的临床研究,为突破胰腺癌治疗瓶颈提供了新的策略。
原创研究 成功转化临床
“我们要从临床发现问题,找到解决方法,以答案为‘钥匙’,再反哺临床一线。”虞先濬常常对年轻医生说,创新是发展的“护城河”,由他领衔的胰腺癌诊疗中心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新药临床试验,覆盖胰腺癌手术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团队依托原创性研究成果,对胰腺癌手术关键技术和干预策略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从而提高胰腺癌疗效。
在胰腺癌这一“珠峰级”手术中,胰头肿瘤切除后的胰肠吻合术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关键步骤。胰瘘是最常见、最危重的并发症。虞先濬团队发明“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术,使胰肠吻合口愈合加快,住院时间缩短。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创新“乳头状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术,将胰腺癌手术胰瘘率从20.3%降低至9%,大幅提升了手术安全性。
虞先濬认为,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他带领团队建立全方位的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取得创新科研成果的同时,将其成功转化应用于临床。虞先濬相信,胰腺癌的治疗手段变得精准与多元,在未来3—5年里,中国胰腺癌的疗效将获得里程碑式的突破。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