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人间四月天(书法) 猪脚爪炖黄豆 浦东的风与光 定制微游 马路荡到外国去 讲故事的人
第13版:夜光杯 2025-04-18

定制微游

顾定海

在一个城市待久了,就会向往另一城市,这似乎是种规律。因为人的情感需要微微的新鲜度,这样可以获取愉悦。能不能在一个待久的城市,也让自己不断愉悦?最近几年,我与家人体验一种“定制微游”,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定制微游”,就是依循自己人生轨迹,专题性地进行旧地重游。我们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正如好听的《上海谣》所唱:“黄浦江边谈恋爱,石库门里生小孩。”以前忙于工作,现在时间属于自己,可以计划着有意思的“微游”,逐一实现,获得乐趣。

这些年上海巨变,随意走走,便能生发无限感慨。我们设计了:读过的学校、住过的屋舍、工作过的单位甚至谈过恋爱的场所等等,都属旧地重游理想之地。

我在沪东长大,妻子则生活在沪西。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杨浦区东茭白路幼儿园接受过学龄前教育。半个世纪后,独自一人重游旧地,竟发现那幢记忆中的老建筑还在原处,尽管整个幼儿园已挪作他用。我激动地拍了照片,拿回去与家人分享。五六岁的孩提时光,现在回想起来恍如隔世,但因重见了风里雨里无数次庇护过自己的老房子,那种如见亲人般的喜悦,实在难以言表。

东茭白路幼儿园往北六七百米,是我读过的江浦路第二小学。以前这所小学紧挨着沪东地区有点名气的江浦中学,多年后,我再去寻访,发现中学与小学都不复存在了。只有小学校的那幢教学楼,新装修后没被拆除。校门前的那条断头小马路,也早已拓宽成周家嘴路,成为城市的主干道。站在昔日的小学校门口,看着川流不息一辆辆飞驰而过的汽车,遥想当年这块土地正是一群七八岁孩子,上学下课时爬上爬下玩耍的地方,滋生出多少无尽的感叹啊。

国权路上的复旦附中,我在那里读了四年中学。学校给人印象最深的外表形象是两栋一模一样的红楼,红墙红顶,庞大有气势,一南一北对称校园内,勾勒出别样的风景。那时我们去学校,坐公交55路,再从四平路沿国权路往北走,很远的距离就望见红楼高耸的屋顶了。有点可惜的是,1982年我大学毕业,在单位工作几年后回母校参加活动,却已不见这两幢复旦附中老校友记忆深刻的红楼了。母校的各项事业突飞猛进,每次路经国权路,我都会放慢脚步,在学校周边徘徊再三。内心明白:这是属于自己的一种致敬与感恩,当年的复旦附中确实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

我的“定制微游”,影响与感染着家人。有个周末,妻子与我一起去探访她就读过的上海市卫生学校。我常听妻子提及她们卫校环境的宁静优雅,实地看后,确实名至实归。妻子在历经百年风雨的老房子前摄影留念,回味当年在此怎样书生意气地憧憬人生的不同场景。那天,蓝天白云,风和日丽,风起处柳枝嫩叶轻轻舞动。此时,享受“微游”的我俩,还真有点重新找回生活乐趣的感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