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人间四月天(书法) 猪脚爪炖黄豆 浦东的风与光 定制微游 马路荡到外国去 讲故事的人
第13版:夜光杯 2025-04-18

讲故事的人

三三

王尔德所谓“从不读书,只是与它们交谈”,几乎就是我童年时的状态。生长在老人社群之中,我几乎没有同龄玩伴。上世纪九十年代,祖辈们流连于证券交易所,家中白天只有我一个人。寂静的午后,我爬到五斗橱上,与那台三五牌座钟对视;或是长久坐在太奶奶陪嫁的樟木大箱上,看窗外的云彩变幻。孤独,或是一种关于失去的念想,提前降落在我的感知里,难以言喻。

事情变得不同,始于一次清明的回乡祭扫。老家在宁波,要坐一夜轮渡才能回去。亲友相见,总是热络。当时,一个姑妈在宁波书店上班,见我已识字,送了我一套拼音版《一千零一夜》。我如获至宝,从早到晚翻看。我把山鲁佐德视作一个远方的姐姐,打开书就能和她聊天。我想象着面纱下一张苍白的脸,在哈里发到来之前的白天,像做梦一样见到了那些故事。到夜里,她讲述它们,通过一张神谕之口把它们送往人间。我替她的命运担忧,也为她抱不平,怕哈里发沉浸于故事而忽略她的美貌。在读到结尾之前,我就相信她最终能感动那个磐石般的男人,因为那时所有的故事都具有这种魅力——它们最终抵达一个更明亮的世界。为此我也相信,世界终究是朝向光明的。

几年后,我不再仰赖拼音,便能开始读大人们的书。外婆家存书不多,有《红岩》《青春之歌》等革命题材的书籍,也有《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等传奇小说。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之间,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当时,上海人民出版社还出版过一套中国断代史系列,我曾把做家务攒起的零花钱大量花在它们身上。史书最早给我的启发,是让我意识到虚构也可以创造出一个“真实”的世界,甚至和我所处的现实世界有同等的力量。我夜不能寐,深感那些故事为我打开了一扇扇隐蔽的门,使我能窥见日常生活之上的光线。

年长之后,读到约翰伯格的《讲故事的人》,使我忽然意识到,原来和那些故事一起流传的,还有讲述者、倾听者以及故事中人物怀有的爱。伯格引用本雅明的观点,认为故事的讲述具有疗愈性,通过故事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对讲述者与听众所形成的共同体的启示。这种共同体之爱隐藏在语言之间,像一条河流缓慢流淌。只要曾经有过交汇,无论日后走到哪里,都能听见柔和的水声,使人能在动荡的世上获得平静。

兜兜转转,我自己开始写作,终于也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很多时候,常常想起过去那个擅长讲故事的姐姐山鲁佐德。有一天夜晚,我甚至梦见了山鲁佐德。她坐在床榻上,金线勾边的纱帘散在两侧。我已步入而立之年,她却依然年轻美丽,和所有听过她故事的人一起存活在一个永恒的世界。我忘了自己对她说了什么,但我想,在那一刻,我们已实现了某种语言之外的交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