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 星期四
陈杨梅回家
第10版:特稿 2025-04-24

陈杨梅回家

十九年寻找爱女,陈生梨从未放弃

陈生梨在车身上贴满寻亲海报

父女重逢

本月认亲会上,随着陈杨梅(左二)加入,一家人终于团聚

本报记者 姜燕

2025年4月9日,苦寻女儿陈杨梅19年的陈生梨再一次从外地寻亲回家,刚从湖南开车进入贵州地界时,手机铃声响起。19年来,他接过无数个电话、收到过无数条信息,这一天终于等来了日思夜想的消息。

一 广场上失踪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龙场镇人陈生梨脑筋活络,又吃苦耐劳。2000年,21岁的他去浙江打工,每天的工钱只有20元。白天下班后,他摆摊卖纳雍小吃烙锅,摆台球桌,每天能挣400多元。

2006年,他带着攒出的十几万元和妻子、三个女儿前往昆明,准备找家门面做小生意。那时,陈杨梅才3岁零4个月,活泼可爱,妹妹则还在襁褓之中。昆明官渡区是昆明火车站所在地,人流量特别大,陈生梨夫妻俩边找门面边摆摊,在广场上摆起了街头卡拉OK。陈生梨很小心,到哪儿都把孩子牵在手上,就怕她丢了。陈生梨记得很清楚,那是中秋节刚过几天,晚上七八点钟,一群人围过来,要点歌唱,陈杨梅本来在他面前,妻子抱着妹妹在不远处喂奶。他就跟小杨梅说,去妈妈那里。女儿这一转身,19年来再也没出现在他面前过。

十几分钟后,妻子过来问,杨梅呢?四下里张望,也不见她的身影。两人顿时蒙了,在广场上找了一圈又一圈。起初,两人还想着孩子是不是自己回家了,在广场上十多天,小家伙很熟了,自己能找到回家的路。可等到回家一看,依然不见孩子的踪影,这才意识到,孩子丢了。

爱女如命的陈生梨在广场上放声大哭。

二 棉花糖爸爸

生活从刚刚看到希望,突然跌落黑暗的深渊,陈生梨从此再也没有笑过。

他把带来做生意的钱全用来印寻人启事,那时候彩色A4广告是2元钱1张,黑白的1块钱1张,他印了到处在电线杆上贴,把准备做生意的钱花得一干二净了,小杨梅还是毫无踪影。陈生梨跟着老乡到北京的建筑工地上干活,做了一个月,就要辞工。老板不让,陈生梨就跟他说了女儿的事。他说:“我有一点钱都要马上去找孩子。”老板二话没说,就把一个月的700元工资结给了他。拿着工钱,陈生梨转身就去了北京附近的唐山,还是印寻人启事。贴到没钱了,再回去打一两个月工,再出去贴。几年里,陈生梨跑遍了天津、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女儿就像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无论陈生梨怎样找寻,也看不到她半点身影。每一年,他也都会再回到云南,到她丢失的地方,到周边城市去找,依然没有下落。

寻亲的路上,陈生梨看到路边的棉花糖生意不错,小孩子喜欢,流动性也强,就自学了做棉花糖的手艺,又自己动手装配了一台。从那以后,他到外地寻亲的时候就摆个棉花糖摊,旁边挂上女儿的寻亲海报,边赚生活费边找孩子,他也因此被称为“棉花糖爸爸”。后来他又自学了画糖人,摊头左边做棉花糖,右边是画糖人。陈杨梅后来说,也许还曾经在云南的街头买过他的棉花糖,却不知道那个人就是自己的爸爸。

三 四处去寻亲

他最怕看到电视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镜头。杨梅的生日是5月25日,和陈生梨母亲的生日是同一天。每年到了这一天,他就特别难过,一个人坐在车里哭。为了寻找女儿,他开坏过2辆车,现在开的是第3辆。夜晚,他一个人在高速上开着车,想着想着也会突然放声大哭。他的车身上贴满了找孩子的广告,免费帮他印广告的当地公益组织爱心纳雍公益联合会义工李荣说,就连最后剩下手机这么大点的空间,他也不甘心,说:“兄弟,这里还能打一元,不要浪费了。”李荣说,这个打了也看不见。生梨好像没听见,说:“能不能想想办法?”

自从有了车,陈生梨吃住都在车上,一捧米、一点青菜就够他吃一天的,晚上躺在座椅上,被子一拉,和衣而睡。纳雍人爱吃辣椒,他们那里的辣椒也特别好吃,每次出发前,陈生梨都要在家里调好油辣椒,外出的时候,煮上一大碗面,简单加点蔬菜,舀一大勺油辣椒,就是一餐。陈生梨说:“我吃得饱睡得着,可不知道女儿是不是也吃得饱睡得着。”有时,他在车旁边吃着饭边念叨:“女儿,你在哪儿?爸爸快走不动了。”

四 借网络“抱团”

寻亲19年间,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慢慢地有了微博、微信、抖音,国家也建立了全国打拐DNA数据库,采血检测DNA成为寻找孩子的捷径,一旦数据进入DNA数据库就能自动比对。网络也让寻亲的父母可以将自己的信息迅速扩散到全国各地。演唱会、网红打卡地,哪里人多,他们就到哪里去。贵州办村超期间,陈生梨去卖棉花糖,看到那么多外地人过去,马上不卖了,把牌子顶在脑袋上,站在人群中,几十个人立刻围上了他,一堆手机、摄像机对着他拍。看到有效果,他又带其他人去。第一次带了4个,第二次带了11个。

即使没有帮到自己,也能帮到其他人。成都女孩钟芳蓉在贵州村超看到棉花糖爸爸,想到自己的身世,她一直觉得一般父母都是只找儿子,不会有人找女儿。受到鼓舞之后,也开始了寻亲之旅,并迅速地与家人团聚。

陈生梨也在这段时间与余华英案的被害人杨妞花相识,杨妞花2021年在抖音上寻亲后半个月就找到了亲姐姐,后坚持不懈寻找人贩子,最终配合警方将人贩子余华英绳之以法,判处了死刑。杨妞花出名之后,经常请陈生梨出现在她的视频中,希望她的流量能够帮助这位父亲能够尽快与女儿相认。当陈生梨找到女儿后,也第一时间给她报喜,杨妞花当即表示要为他们父女主持认亲大会。

五 妈妈的坚强

陈生梨在外寻亲的时候,妻子独自在家照看几个孩子。杨梅失踪后,夫妻俩又生了1男2女。妻子每天要照顾5个孩子。家里赚的一点点钱除了供孩子们上学和生活,都用来找女儿了,一家7口挤在两间破旧的房屋里,里面还堆满了他摆摊用的各种东西。

妻子还接下了陈生梨打扫厕所的活,起早贪黑。陈生梨心疼妻子,每次回家都拼命干活,重的东西从来不让妻子搬。夫妻俩也从来没为丢孩子吵过一句。“娃娃是我们俩的,谁愿意孩子丢掉?”他说。

对其他几个孩子,陈生梨也觉得非常亏欠,能给孩子的爱,他尽量给。在纳雍的学校门口摆摊卖棉花糖时,旁边卖其他小吃的送给他几个鸡锁骨,他舍不得吃,带回去给孩子吃。“我知道对不起他们,但我至少知道他们的一日三餐,什么时候上学、放学。而对于陈杨梅,她现在叫什么名字,身边是谁,对她好不好,我都不知道。”他说。

陈生梨还是爱心纳雍公益联合会的义工,每年回家只要有公益活动都去参加,还曾为本报“大山童馨支助贵州纳雍失依儿童”公益项目做过入户调查和物资发放。2013年,他进了3000多件冬衣准备摆摊去卖,但后来有了清扫公厕岗位,没时间去卖了。他没有把衣服转手他人,反而全部捐了出去,后来贵州媒体还报道了《公厕哥捐赠3000件冬衣》的事迹。

六 相闻不相识

19年了,身边无数人劝过他不要再找了,可是他说,我死在外面也要把孩子找回来。

2025年4月9日这天,他从外地寻亲回来的路上,请贵州一名警察帮他做人脸识别,刚通过电话没多久,他就打回了电话。

警察说:“挂完电话之后,我查询了一下这两天的信息,最近应该是有一个疑似你女儿的同名小孩,和你匹配上了,90%以上。”警察告诉他,云南警方应该很快会通知他。陈生梨苦涩的脸上终于第一次露出了笑容,虽然还没有得到最后的确定,也不知道女儿到底是什么情况,但他知道90%意味着什么。

在另外一边,生活在云南昆明官渡区的陈杨梅因工作去上户口。此前养父多次带她去自己的浙江老家上户口,都没有上成。因为没有户口,陈杨梅在民办学校读到初三,就无法继续求学了。家里还有一个哥哥也没上户口,养父养母对她很好,所以杨梅从来也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身份。2025年3月,她因工作关系要出差,才去云南当地办户口,“办的时候才知道我不是亲生的”。陈杨梅一下子懵了。

养父和她一起在网上寻亲,3月15日,养父说:“你看,这个女孩好像你小时候啊。”杨梅一看,和自己小时候简直一模一样。她按照上面的电话给陈生梨打过去,父女俩有了19年来的第一次对话,却是相闻不相识。

“我问她,你太阳穴那里有没有一颗痣?她说没有;她问我你女儿肚子上有没有一块胎记,我说没有。”两个关键信息没对上,陈生梨建议女孩如果认为自己不是亲生的,就去采一下血,他可以帮助联系“宝贝回家”,也可以指导她怎么去采血。陈杨梅挂上电话,没有马上去采血,直到4月初,才去办了这件大事。

七 相见抱头哭

终于找到女儿了,所有见过陈生梨的人都说,以前从没见他笑过,现在他天天笑得合不拢嘴,嘴角都能挂到耳朵上去了。陈生梨租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迎接女儿的到来。

4月16日23时,他和妻子准备去昆明见女儿的前一晚,警察通知他们去和女儿通电话。电话那头的女儿语调平和、冷静,思路清晰。女儿自然而然地喊出了“爸爸妈妈”,问妈妈的名字,告诉他们自己现在是云南一家服装连锁专卖店的督导,管着40多家店。他们约定星期六在昆明见面。然而谁也等不及了,星期四傍晚陈生梨夫妻抵达昆明,星期五一早就在警方的安排下与女儿见了面。

“警察先让我看了DNA检测报告,我签了字,他嘱咐我们等下不要太激动,别吓到孩子,然后就说去领孩子进来。我们知道马上就能见到孩子了,两个人立刻放声大哭。孩子早就在另外一个房间里等着了,她一进来,我一看就是我的陈杨梅,我和她妈妈马上跑过去,抱着她大哭。女儿也哭了。”陈生梨摸了女儿的额头,发现痣是有的,不过他记错了,是长在额头上,不是在太阳穴边;女儿1岁多时,睡觉时从床上跌下来,摔到点着的蚊香上,两眼之间的地方被烫伤了,他以为那个疤没有了,没想到还在。女儿的睫毛还是比普通人的长,卷卷的。

原本女儿还想低调认亲,想戴着口罩出席认亲大会,也想把公开认亲的时间放在5月份。但是相见之后,一切都等不及了,本来说好她4月20日回家,4月21日办认亲大会。结果陈杨梅4月20日晚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人的身边,4月21日她公开亮相,一家人在乡亲和关心他们的媒体面前拍了全家福。

陈杨梅的户口也落在了纳雍。她说,以后会经常回来看爸妈,五一回来、过生日回来、春节还要回来。陈生梨告诉女儿,她想回来的时候就告诉他,他开车去接她。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