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假期共绘美丽滨江 物理知识在操场上学 举起巴掌不如送上拥抱 让患者不再担心术后“难言之隐”
第11版:科教卫新闻 2025-05-01

举起巴掌不如送上拥抱

专家支招比“打孩子”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昨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你打过孩子吗?打完后悔吗?有什么方法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昨晚,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和徐汇区教育局小学教育科负责人、上海小学副校长刘宇宁来到“新民教育·徐徐道来”直播间,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别为情绪“买单”

刘宇宁是小学女生的爸爸,乔颖是大学女生的妈妈。身为教师和医生,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和不少年轻父母一样,他们都曾忍不住朝孩子挥过巴掌。也和很多家长一样,打完孩子以后,两人的感觉都是后悔。刘宇宁说,最后一次打完孩子后,他坐在床边,对孩子说,爸爸再也不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了。乔颖说,那年女儿读二年级,一次,当她抬手要打时,女儿下意识举手挡脸,她忽然意识到,她并没有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问题也没得到解决。从那以后,她提醒自己要控制情绪,并开始和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同事讨论,怎样的沟通和教育方式才是有效的。

两位嘉宾认为,绝大多数家长打孩子是出于冲动,主要是因为孩子的实际行为和家长自己的期待产生了落差,这中间有对孩子的失望,也有家长对自己教育策略失败的沮丧。乔颖说,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别让孩子承担父母情绪失控的代价。按照原生家庭的理论,父母所有的行为在孩子身上都有一种投射现象。挨打的记忆,会在孩子身体里产生一定的烙印。未来,他也有可能将肌肉性的、习惯性的行为带到他的孩子身上。

树立规则更有效

如果不打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更有效?刘宇宁给出的建议是:预先制定规则,执行规则时要温柔且坚定。在刘宇宁家,有一张A4纸,上面是一条条父母和孩子共同商定的各种细则。细则采用积分制,孩子达到一定积分可以换取“刮刮卡”,收获惊喜。“规则制定必须越早越好,目的是形成习惯。”刘宇宁建议,规则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让孩子“跳一跳”就能达到。

乔颖给出的关键词则是以身作则。她说,试想,你工作一天,孩子学习一天,你可以回家刷着短视频放松,但是孩子必须埋首书桌继续奋斗,这时候再朝着孩子大吼“抓紧做作业”,孩子内心会是什么感受?乔颖说,从女儿三年级开始,每晚孩子做作业时,自己和同为医务工作者的丈夫也同样在书桌前继续专业学习,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氛围。

不打孩子,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打”,来帮助家长降火气。比如,打一场球!刘宇宁在车的后备箱塞满了运动器材,在他看来,陪孩子一起运动,是增进亲子感情的绝佳机会,也会让两代人的沟通变得更加舒畅。乔颖说,自己情绪“上头”时,会选择“打拳击”,或者丢一丢抱枕,多巴胺瞬间上升的感觉让人很“爽”,很幸福。“抱一抱柔软的毛绒玩具,听听音乐,几秒钟后,大脑内的兴奋性激素会下降,下丘脑的温度也会下降,且逐渐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事实上,当你想对孩子动手时,如果可以换成一个拥抱,效果会更好。”本报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