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保租房毕业季进校园 北横中运量工程初步设计获批 茶陵绿地焕新亮相 浦东机场T1 T2国内出发安检24小时服务 收到地震预警  如何正确响应 上海“社区云”织就智慧治理网
第6版:上海新闻 2025-05-13
覆盖全市六千余居(村)委会,日均使用量近一百四十万次

上海“社区云”织就智慧治理网

杨浦区市光一村居民区书记朱庆,曾为发一则社区通知头疼不已:十几个社工挨个打电话,一整天下来耳朵嗡嗡作响。如今,她只需借助手机里“社区云”一键外呼,半小时内就能通知到所有居民。这,只是上海“社区云”平台为基层治理减负增能的一个例子。

近年上海“新版社区云”基层治理综合平台不断探索应用与创新,目前已覆盖全市6000余个居(村)委会,日均使用量138万余次,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数据协同服务增效

长期以来,基层工作者饱受多重信息系统困扰。不同部门的政务系统互不联通,工作人员不得不在本子上抄下五花八门的账号密码,操作时要在多个页面反复切换。如今“社区云”上15个市级部门的业务系统统一归口,只需一次登录就能操作。

过去各部门单独下发制式表格要求基层填报,常常需要重复录入信息。如今借助“社区云”的走访功能,工作人员在日常入户时即可实时录入更新数据,系统自动整合生成各条线所需报表内容。平台上,标准化台账报表数量已达50余类,“数据伴随工作走”的模式,让工作人员可直接调取所需数据,填表造册的时间成本显著降低。

家住长征镇的王阿姨发现,现在打开“随申办”“民声”栏目下的“社区云”板块,系统会自动识别所属小区,实时推送停水停电通知、老年体检安排等信息。上周她通过留言板反映楼道照明问题,第二天就有维修人员上门检修,不用再跑居委会找人。

数据集成服务精准

社区工作者小张的手机里,装着整个社区的“民生图谱”。通过“社区云”平台的数据标签系统,红色的低保家庭、黄色的独居老人、蓝色的失业人员,一目了然。她每周根据系统提示,带着精准匹配的政策,走访重点关怀对象。“以前要靠人工排查,现在数据会‘说话’,服务自然更精准、贴心。”小张说。

在静安区临汾路街道,这种精准源自海量数据的汇集融合。依托“社区云”平台打通各数据子系统,以人、户、房为单元,建立涵盖身份、服务、行为三大类200多个标签,为社区家庭、居民多维度“画像”。电力、供水等公共事业信息与基层走访、科室业务、居社互动等记录深度融合,数据随业务场景实时更新,至今已实现近1100万条民生数据“沉淀”,在20个基层居委之间共享互联。

发现楼道堆物?通过“社区云”24小时上报通道拍照上传,物业维修工半小时内就会收到派单。安全隐患、邻里纠纷等12类问题都可在线提交。

数据回流服务创新

据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统计数据,当前“社区云”平台已归集基层治理相关数据超6.63亿条,随着重点民生服务领域数据的持续接入,平台正加速孵化各类创新服务工具。

黄浦区通过“要素全景图”实现辖区内人、房、企、店的可视化动态管理;松江区建成“因病致贫预警与救助协同平台”,通过数据监测提前识别风险群体,构建防返贫保障体系;杨浦区殷行街道打造的基层数据助手,集成智能外呼、一键台账生成等功能,显著提升社区服务响应效率。

崇明区长兴镇运用市级回流数据对新港村3000多名外来人口开展人房匹配分析,监测到人均居住面积低于5平方米时,即时触发预警推送至村管理员,有效遏制群租现象反弹。

在指尖汇聚数据、脚步丈量社区的实践中,基层工作者依托这朵“社区云”逐步打破台账束缚,持续提升服务效能与居民满意度。数据赋能减负增效,云上服务触手可及,正成为基层“智慧治理”的生动图景。 本报记者 解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