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本
第8/9版:专题 2025-05-15
上海国际花展: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本

2025上海国际花展“脑迷宫”疗愈花园

4月18日至5月11日,一场盛大的“春日花事”在申城上演——以“花开新天地”为主题的2025上海国际花展,在黄浦新天地(城市主会场)和上海植物园(专业主会场)两大主会场同步举办。

在缤纷花卉为城市带来植物美学的同时,本届花展也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绿色实践平台”。漫步花展,无论是植物品种、材料选取还是园艺手法、布展方式,低碳环保和可持续理念已被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方式。通过创新设计和多元实践,上海国际花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上海样本”。

文 金旻矣

低碳布展

传播绿色理念的“小课堂”

在复兴公园大草坪上,18组“花丛花坛”作品首次被引入上海国际花展。这种创新的园艺形式不仅确保了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也为观赏性强、表达形式丰富的一二年生花卉留出“生存空间”,从园艺手法上探索可持续发展理念。

事实上,漫步黄浦主会场的22座花园,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被融入多处细节,这也是本届花展的亮点之一。低碳布展不仅传递出“科学规划、集约利用”的生活哲学,也将花展打造成传播绿色理念的课堂。

在花园中穿行,一路可见各种可资源化利用的材料被用于搭建。比如,法国花园“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美国花园“感知城市”都采用了可再生、可回收材料竹子,“花园速递”主题花园别出心裁地用快递包装气模作为外观材料,远望唯美浪漫,走近才知玄机。黄浦区绿化管理所副所长朱晓君表示,这也是黄浦主会场策划团队前期对设计团队提出的要求,即希望通过环保理念的植入,激发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位于外滩陈毅广场的“飞羽轻舟可持续花园”,更是一颗“低碳之星”。这个可持续、可移动的生态花园以巨大的江鸥翅膀造型与江景呼应。设计师将可回收塑料篮打造成轻舟般的形状,里面种植了生菜、小番茄等,组成了“可食容器花园”。花园探索城市农业和家庭园艺的更多可能性,传递健康、环保、低碳、可持续的生活理念。

一个可爱的耐克“旧鞋新生”回收桶,也悄悄出现在了黄浦主会场的核心区域。透明的箱子和庞大的“身形”,提醒着过往行人将旧物转化为新的价值,用实际行动投入到绿色环保行动中,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共赴“零碳未来”。

宝藏植物

探寻资源再生的“可持续”

在黄浦主会场的众多花园中,可食用花园、中药材花园等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花园景点,成了今年的大胆跨界之作。在这里,传统的食材和中草药“破圈”成为主角,“农业+景观”新概念令人眼前一亮,人与食物的关系被重塑,环境与粮食问题也再次受到关注。

“可食用花园”汇集了200多种植物品种,将中草药文化、绿色环保与都市园艺巧妙融合。设计师朱文琴用“可循环、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花园的纯观赏性定位。展区内不仅种植了番茄、辣椒、迷迭香等几十种常见的可食用植物,更引进了十多个稀有番茄品种。这些植物不仅可以通过种子世代繁衍,还与新天地周边的高端餐饮业态形成呼应。花园内还引入了贵州原生大百合、华东唐松草等中国原生种及中草药,既保留了自然野趣,又契合了都市气息。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草绿色堆肥箱,也展示了环保理念。

而“见天地,愈身心”花园则以中草药文化为设计理念,通过环保低碳的设计,将中草药的一生“物尽其用”。园路由烘干的中草药渣铺就,浓浓的中药味扑鼻而来。布幔由植物药染的布料裁出,对疗愈身心有所裨益。而园内种植的各种中药材,也让市民了解了中草药的原始形态。

能吃能种又能看,本届花展中的“宝藏植物花园”不仅展现了植物的自然之美,也传递了可持续的生活理念。在这里,市民可以感受园艺带来的疗愈力量,也能了解完整的生态循环。

上海国际花展:为行业人才培养打造平台

花卉与城市交织,自然与人文融合,传承与创新碰撞。走过了18年的上海国际花展,不仅是一场为市民游客打造的赏花盛宴,更是一个为行业新人提供机遇的广阔平台。

在本届花展中,园林园艺行业新生力量大放异彩。无论是高校学生还是年轻设计师,都在花展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用设计方案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城市图景。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自然与疗愈、女性成长……年轻人的视角丰富而独特,走出课堂和工作室的经历有趣又难忘。通过一个个方案的落地,城市景观被注入年轻活力,行业新秀也得到了培育和孵化。

高校学生深度参与设计

黄浦主会场中,策划团队积极引导高校学生团队以及青年设计师团队与医疗机构完成价值和创意的共创,打造五组“疗愈主题花园”,与国际知名设计团队创作的世界花园在太平湖边同台竞技。其中三组花园由老师带队、学生参与设计制作,后续的运营推广也成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疗愈主题花园突破了“植物”本身的展示,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体现了对环境和人的关注。“脑迷宫”花园由上海交通大学与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联手打造,花园灵感来源于影响人类情绪生成的大脑杏仁核,旨在建造一个多感官交互的疗愈空间,表达对情绪焦虑群体的关注。“见天地,愈身心”花园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香山医院合作而建,围绕中医药文化传播、身心疗愈体验和公众互动参与展开,希望扩大中医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茁茁相伴”花园则由上海大学设计打造,融合了绿色疗愈、互动体验和红色文化内涵,希望体现自然元素对人们心灵的慰藉。花园中,婴儿推车与鲜花创造了人与花的互动,婴儿车中生命的茁壮成长则象征着红色力量在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地孕育。

在另一个主会场上海植物园,“筑梦花园”板块呈现了“未来花园设计师大赛”的5组获奖作品。这些作品围绕“城市中的绿色可持续花园”主题,从自然教育、生态保护、城市人文、可食花园等方面,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理念,传递对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考与实践。

小而美的布景,独特有趣的主题,令不少市民对学生设计的花园印象深刻。开幕当天,市民王桂茹特地从漕河泾赶到新天地观展,在脑迷宫花园中流连忘返:“一路看过来,特别喜欢这个花园的配色。刚刚和主创团队聊了下,才知道原来是学生设计的,真了不起!”市民的认可,也为年轻人带去了“正向反馈”,激励他们对所学专业“精益求精”。

行业新秀收获展示空间

如果说高校团队在花展中获得了宝贵的实践机会,那么年轻设计师则在花展舞台上收获了多维度的展示平台和广阔的创作空间。无论是创新材料应用的探索,还是社会议题的深度参与,抑或是商业合作或国际交流的机会,花展为这些行业新秀提供了“被看到、被认可”的平台。

“上海市场饱和程度较高,年轻设计师承接综合性大项目的机会较少,花展就成了设计师展示才华的舞台。”黄浦区绿化管理所副所长朱晓君说,“我们结合了环复兴公园艺术季的创建宗旨,也延续了公园城市建设的目标,希望通过政府搭建引导平台,让更多人关注园林绿化并爱上景观环境设计。”

例如,黄浦区主会场策划团队鼓励设计师通过作品来深度参与社会议题,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视力健康、女性成长等话题,都在本届花展的设计方案中呈现。以“与光同尘”花园为例,设计师以“关爱女性”为主题,花园中的灯光照亮了黑暗中的花朵,希望社会关注和关爱那些被生活忽略的女性。“跳舞裙摆”的设计则表达了“向内生长,向外绽放”的理念,寓意女性应自立自强,自信微笑更有勇气地面对生活和自己。“爱不忘”花园则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视角来设计,用色彩对比和空间布局唤起公众对特殊群体的关注。“猫之秀场”花园则从动物视角来构建,探讨人与宠物和谐共处的主题。

又如,花展联动商圈与品牌,为设计师提供了商业合作和产业转化的机会。黄浦主会场精心策划了园艺与老凤祥、gaga等品牌联名,新天地、南京路步行街、思南公馆等商圈不仅打造出唯美的“橱窗花艺”,更推出了花展联名款产品。不少花园还成为了社区更新的“样板间”,并有望在花展结束后移植到社区保留,这也为新锐设计师搭建了深度参与城市空间塑造的长效平台。

与国际大咖同台竞技和沟通,更是年轻设计师们梦寐以求的。美、法、德、日、新加坡等国际团队参与的“世界花园”板块与设计师花园隔湖相望,在整个布展期间,本土设计师得以与国际团队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学习。

通过多元主题、跨界合作和技术创新,上海国际花展为年轻设计师构建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完整生态。它不仅是一个展示窗口,更是一个推动设计与社会、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孵化平台,助力设计师在职业成长中实现社会价值与艺术创新的双赢。

孵化机制孕育优秀人才

据悉,上海国际花展如同“设计师的孵化平台”,创新了园林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实现了行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上海植物园副园长胡真介绍,2015年,上海国际花展首次推出“未来园艺师”作品展示,组织上海园林、园艺专业院校参展。10年来,该板块已吸引数百所院校参与,落地方案已达近40组,设计作品在专业水平和理念表达方面逐年提升,收获了良好的行业反响。

2021年,花展组委会又联合《中国园林》杂志社共同创立“未来花园设计师竞赛”,参赛范围从长三角地区扩大到全国高校。

■ 部分高校团队花园和设计师花园一览

“Brain Barden/脑迷宫”

(上海交通大学×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

在高低起伏的花台中,种植了薰衣草、迷迭香、薄荷等各类缓解抑郁、焦虑情绪的芳香植物。大树上,悬挂着由上海交大学生涂鸦创作的情绪灯泡和香薰片,强化了空间的芳香氛围。游客在杏仁核状的弯曲路径中穿梭,抚摸枝叶,嗅吸香气,开启一场唤醒五感的沉浸式疗愈体验。

“爱不忘”

(上海水石景观环境设计有限公司张淞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豫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花园聚焦阿尔茨海默病群体,从患者记忆与感知出发,借“记忆的门”展现其时间感和记忆变化,引发公众对患者内心世界的关注。运用艺术装置,结合互动环节,让参与者获得艺术疗愈,搭建与患者的沟通桥梁。渐变色花境搭配特定植物营造温暖氛围,互动问题和留言区则引导公众思考。

“与光同尘”

(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第一设计研究院陈伟团队)

花园以女性为主题,围绕“光而不耀,与光同尘”的理念展开。设计灵感源自《道德经》“和其光,同其尘”,体现女性蓬勃坚韧、自由绽放的精神。花园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视觉氛围,清晨的明亮白色冷光唤醒生机,晌午的红黄色光温暖热烈,傍晚的橘粉色光温馨浪漫,夜晚的蓝紫色光宁静放松。

“城市留声,弄堂回想”

(筑梦花园板块,西南大学×上海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

针对上海弄堂文化逐渐消逝的城市问题,通过声景观与乡土植物的融合展现市井生活魅力,强调自然与文化的回溯。布、瓦、竹元素结合留声机形态,打造互动听音装置,实现全龄友好空间。

味·园——记忆中的“食光”

(筑梦花园板块,北京林业大学×上海神洲绿化实业有限公司)

环形动线巧妙连接五个主题分区,入口花卉色彩层次丰富,与“浓油赤酱”的景致相映成趣。简约种植区“清炒慢炖”,多样植物区包容万象,并通过四季轮作深刻诠释“不时不食”的自然智慧。阶梯式种植台采用环保材料打造,中心区域特设家庭互动交流平台,结合厚土栽培法,打造可持续体验路线。

顾芳:探索“城市花展”的无限可能

作为本届上海国际花展的“城市主会场”,这个春天,黄浦新天地迎来了“绽放”。无论是大街小巷的绚烂花开,还是赏花客流带来的亮眼数据,都为“全城花展”模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据不完全统计,从4月18日开幕至5月5日,黄浦主会场客流量达350万人次(不包括南京东路商圈)。其中,光“五一”假期5天就迎来超118万人次,平均每天赏花客流达23.6万人次。大客流带动区域内各类商户销售提升近19%,光新天地南北里的商户销售额就增加超30%。

数字背后,以展聚力的办展模式、人文关怀的艺术呈现、文商旅体的跨界联动、行业边界的相交相融……在近一个月的展期内,黄浦主会场探索着“城市花展”的无限可能。

※ 以展聚力 拓宽办展“朋友圈”

首次以“主会场”身份深度参与上海国际花展,“以展聚力”是黄浦区此次探索的策展模式。黄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黄浦主会场策展人顾芳介绍,早在花展前的规划设计阶段,黄浦区就搭建了“团队”,邀请永业集团、瑞安集团、新世界集团、小红书、淮海街道等一同参与。通过这些企业的放大联动效应,一批优秀的设计师团队、老字号企业、自带流量的达人都被“招致麾下”,为花展打下了良好的“破圈”基础,也令举办一系列高质量的展览、花市、活动等成为可能。

以“东台好市”为例,百年东台路花市的“重启回归”成为此次花展中的一大亮点,“市中心的花市”好看又好逛,深受市民好评。顾芳介绍,瑞安集团特地加快了东台路的提升改造,赶在花展举办期间提前开出了“花市”,8天的市集为多方都带来了良好收益。“花市回归对于未来‘公园城市’的打造、‘公民科学家’的培育及产业的良性循环非常重要,希望东台好市能成为‘花展孵化花市’的一个范本。”她说。

又如,作为花展的版块之一,新天地联袂20多家品牌商户布置的“橱窗花艺”,在社交平台上成为“出片点”,这也为商家带来了人气和流量。比如gaga Coast的门口打造了一座巨型剪纸丝绸装置艺术,将剪纸技艺和刺绣融合进丝绸巨型花朵中,顾客在“丝绸花”的包围下边用餐边赏景,城市的“松弛感”油然而生。由此,这家店的销售数据相比其余门店增长了超30%。

再如,新世界集团携南京路步行街上的多家中华老字号推出上海国际花展联名款产品,包括沈大成的“繁花成锦”礼盒、泰康食品的“花顶奶茶”、三阳南货店的“花开新世界”茶点礼盒、新世界集团的“一花一世界,花开新世界”抱抱桶伴手礼等。多款与鲜花元素相结合的伴手礼都成为了步行街上的新“网红”。

顾芳表示,据不完全统计,跳出绿化花卉的行业限制,此次黄浦主会场的参与企业已超过六十家。“朋友圈”的持续扩大,也令花展成为一场名副其实的“城市Flower W alk嘉年华”。

※ 深度挖潜 邀请知名设计师

作为任何一场花展的基础,优秀的设计师团队至关重要,而在城市中举办花展,更考验着设计师对于公共美学和景观“颜值”的把控力。

顾芳表示,此次黄浦主会场线上线下“强强联手”,邀请到国内外知名设计团队参展,他们中有哈佛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教授(客座教授),有粤港澳大湾区花展的评委,有“上海市十大优秀青年风景园林师”,有景观界“奥斯卡”ASLA等权威奖项的获得者,也有伦敦汉普顿宫花展奖项获得者,更有行业知名教授和院长带领的大学生团队。

在“世界花园”板块,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5国的知名景观设计事务所“同台比拼”,每一家都大有来头。比如美国AECOM设计集团是美国乃至全球顶尖的事务所,跻身世界设计500强,参展设计师、上海AECOM执行董Lee Parks更是获得过多项国际大奖,他设计的“感知城市”花园以高票赢得了市民评选出的“人气奖”。

而参展的国内青年设计师们更是行业翘楚,他们通过独特的视角和优秀的创意,让太平湖畔“长”出一座座“会讲故事的花园”。无论是体现女性蓬勃坚韧、自由绽放精神的“与光同尘”,还是关注守护视觉健康的“鸢尾咖啡”,抑或展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理念的“猫之秀场”,都体现了花展对人文的关注。

小红书设计周板块邀请的“草根”达人博主们,则用发自内心的热爱为花展带来了与“科班团队”不同的惊喜。比如“Farm To Table”可食花园的设计师是小红书上粉丝量达4.4万的博主lulu,她凭一己之力收集了3000多种植物,已相当于一个小型植物园。另一个花园的三名设计师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他们在花境前用花草比划摆弄了一星期,仿佛在“用植物画画”,却迟迟没将植物种下去。直到布局让自己满意,才把花境打造成型。

“当一个人热爱一件事时,会比专业人士还厉害,这些博主的视角和与国际接轨的理念,给传统园艺行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顾芳认为,“公园城市”的推进并不仅仅是绿化行业的任务,发动所有热爱的人一同参与,正是此次花展对设计团队进行“挖潜”带来的启示。

※ 疗愈版块 重塑人文关怀

作为一座人口老龄化的繁忙都市,“园艺+疗愈”的作用越来越受关注,“疗愈花园”版块也在本届花展中应运而生。净化心灵,缓解压力,引导公众视线投向那些不为人所关注的群体……疗愈花园的出现,不仅是景观设计的创新,更是对现代城市健康、生态和人文需求的深刻回应。

顾芳回忆道,疗愈版块源自自己与豫园卫生中心此前的一次合作,当时院方希望黄浦区绿化管理所为阿兹海默症病房做些阳台绿化。而当她走进医院,看到基层医护人员用爱心与耐心默默照护着这个“没有未来的世界”时,立即深受触动,由此萌发与医疗机构携手打造疗愈空间的想法。

借花展之机,一个个采用“设计师团队或高校团队+医疗机构”模式打造的疗愈花园在太平湖边诞生,每一座花园都为市民带来了不同的触动。而从公众反响来看,疗愈版块在花展中大放异彩。通过“园艺疗法”,社区关系被重构,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公平。而在人文价值方面,疗愈花园在快节奏社会中重建了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结,标志着城市发展从“功能至上”转向“生命关怀”。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