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 周云汇
得益于上海国际电影节多元化的选片视角与开放包容的审美态度,申城观众在每年电影节期间可以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艺术特质的影片。本届电影节我集中观看了四部南美国家出品或者参与联合制片的电影,其中有三部是进入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风暴》(巴西)、《越境重生》(阿根廷/西班牙/智利)、《被记住事物的气味》(葡萄牙/巴西),后两部影片为世界首映。另有一部《八旬老妪剿匪记》(巴西)跻身开票后最快售罄第十名。四部不同题材不同内蕴的影片,却有着共通的南美气质,透露出地球另一端的风物人情。
多元凝视
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挖掘
以多元视角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是南美电影的一个显著特点。暴力犯罪、贩毒、街头火拼等极端事件在这几部影片中成为普通民众司空见惯的日常生存现状,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更是让观众触目惊心。
《八旬老妪剿匪记》这个片名非常抢眼,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故事也颇具传奇性:生活在里约热内卢悲悯山贫民区的八旬老人妮娜饱受街区内贩毒团伙的困扰,面对社区和警察的不作为,只能自掏腰包以分期付款方式买了摄像机,冒着生命危险透过百叶窗录下犯罪证据,在记者的助力下,将沆瀣一气的警察与毒贩送进监狱,代价却是老人不得不放弃用尽平生努力拥有的公寓,踏上隐姓埋名的流亡之路。
《越境重生》是犯罪题材公路片。兄弟二人在阿根廷和智利边境从事非法交易,伪装成急救人员为在本国卷入各种仇杀而导致无法生存的人提供“假死”服务,并越境获得新身份重生,从而获取高额报酬。弟弟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医生,哥哥因为原生家庭的创伤而与弟弟产生嫌隙。在剑拔弩张的氛围中,兄弟俩踏上刀口舔血的亡命之旅。
《被记住事物的气味》创作主旨是关于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却又融入关于殖民战争的反思,将沉重话题进行叠加,关注社会现实的视角深刻而精准。影片接近结尾时,老人恍惚走出养老院,在游行示威的人群里茫然逆行,当代年轻人更关注自身利益,游行口号都是“反对加班”“支持加薪”之类实际的诉求,不像老兵那一辈人年轻时在宏大的家国名义与信仰驱使之下远赴异国作战,代际之间的民众观念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
《风暴》改编自真实事件,聚焦百年前巴西女性的困境:1919年的圣保罗,女主黛西以“风暴”为笔名,白天是印刷厂女工,晚上帮助情夫修改剧本。因为当时女性没有署名权,她在剧场的所有付出都只能被遮蔽在情夫的光芒之下,虽侥幸获得前往巴黎学习的机会,却最终因为男权社会的道德枷锁和阶层压迫而付诸东流。
暴力呈现
死亡阴影下的生存困境
《八旬老妪剿匪记》细腻刻画了现实困境与死亡威胁之下的个体孤独与无助:街道上不时传来枪声、犬吠和呼喊声,死亡阴影时刻笼罩着当地居民。突然响起的枪声打破了妮娜偶尔喝下午茶的片刻宁静,与死亡的距离近到贩毒团伙火拼时流弹可以在房间墙壁上留下弹壳,她精心爱惜的杯子应声落地、四分五裂。女邻居的中弹与搬离,以及她经常救济的流浪小男孩也开始吸毒并加入贩毒团伙,促使她下定决心让记者发布相关证据。逃亡之前,妮娜试图修补复原那只碎了的咖啡杯,但在注入咖啡时,杯子重新裂开,满桌狼藉。这只杯子的首尾呼应似乎暗示了充满死亡威胁的恶劣生存环境是贫民区民众摆脱不了的噩梦。
《风暴》中的暴力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戕害:黛西堕胎失败造成了子宫摘除并且身陷囹圄,愤而自曝绯闻之后也彻底失去了任何深造机会。片中插曲有一句:“我看到了死亡的脸,他是活的。”这是女性对阶层压迫与生理禁锢的绝望控诉。而在映后见面会上,主演露易扎·玛丽安妮告诉观众:时至今日,巴西依然禁止堕胎。一百多年过去了,女性的生存状态在那个国度似乎并未有太多进步。
《被记住事物的气味》以对照视角让日益衰朽的老兵和黑人女护工这两位“边缘人”相遇。早已进入潜意识的战争创伤使老人在梦魇中反复回忆战争的痛苦,清醒时又絮絮讲述战争中割下敌人头颅插在木桩上的血腥往事以及被俘虏时的濒死体验。老人身上因年华老去而垂荡、粗糙的皮肉,让人难以想象他在战场上杀人砍头时的冷酷与自豪。在生命的终点,他是否能有一点关于殖民战争的反思?
《越境重生》更是直接以暴力犯罪作为明线剧情:犯罪集团“黑吃黑”的不停反转在快节奏的紧张叙事中充满黑色幽默,兄弟俩在互帮互助死里逃生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和解与亲情“重生”。
女性力量
倔强坚毅的铿锵玫瑰
这四部影片呈现出来的女性角色都有旺盛的生命力,内心强大而勇猛。《风暴》的女主在面试和办签证时一遍遍恳请对方关注自己创作的剧本而始终被忽视时没有崩溃;强忍恶心从前夫手中拿到出行许可证时没有崩溃;面对印刷厂老板每天阴阳怪气的嘲讽与刁难也没有崩溃。她一直坚持努力为自己的才华和命运争取一份未来,却屡战屡败。该片的主创班底全部都是女性,她们从最初起心动念要改编这一故事直到将电影拍摄完成带到观众面前,走过了二十余年的时光,这种孤勇者的毅力也令人动容。
八旬老人妮娜在混乱环境中尽力保持优雅,她去超市购物,给流浪男孩提供食品,一杯下午茶、一支舞曲,是她对生命尊严的坚持。和平安稳的生活求而不得,耄耋老人只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余生。镜头语言克制而隐忍,悲抑气氛却浓厚得化不开,不动声色地用景语揭示伤痛。
《被记住事物的气味》的女护工按照自己的原则照顾老人,在面对初次挑衅时毫不犹豫地反击,在提起“安哥拉”战争时不留情面地驳斥老人关于殖民战争的罪恶真相。每当老人从噩梦中惊醒,镜头总是给到女护工的侧脸,眼神犀利而冷静,一点点瓦解老人曾经引以为傲的“战争英雄”身份认同。
即使在充斥男性力量与冷硬风格的《越境重生》里,女性角色也熠熠生辉,戏份不多的母亲与妻子以及襁褓中的女儿,却是男主生命中的光与暖,是支持他奋勇活下去的动力,也是促使兄弟俩最终和解的心灵支撑。
这几部电影以自然主义的表演方式和镜头语言将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交织,以非虚构的纪实感将亲情、救赎、死亡、命运、战争这些宏大议题借由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展示与探讨,在冷峻现实与温暖人性之间切换自如,展示出南美国家自成特色的电影美学。